• 106阅读
  • 0回复

新形势呼唤着新方法——评述哈尔滨市“383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8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新形势呼唤着新方法
 ——评述哈尔滨市“383工程”
本报记者 凌志军
对于哈尔滨市政府大楼里的干部们来说,1990年早春有某种新的气氛:
市场——有效供给增长,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物价指数——由去年初的28.7%降至年终的4.3%,全年总计,低于35个大城市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哈尔滨市成为全国大中城市中的销售高峰和价格谷底。
老百姓把这归功于“383工程”,这是很自然的,因为这项工程一年来几乎贯穿了市政府全部的经济行为。
所谓“383”,是指383种商品,包括331种生活消费品和52种农业生产资料。它们在纷繁的商品世界中仅占20%左右的份额,但在居民的现金支出中却能占到90%以上,因而可以看作是社会最关切的利益所在。政府要有效地控制物价上涨过猛,就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对这383种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作出总体设计和进行具体操作,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故称之为“383工程”。
此项工程由黑龙江省政府提出,自1989年初在全省实施,省城哈尔滨自然首当其冲。
“383工程”的主要负责人、常务副市长李嘉庭,回顾工程实施情况后说:“成功来自多种因素,可是,它确实为政府的经济工作提出一种新的领导方法。”
从原则到行动
1989年,经济工作总方针是明确的: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可是如何落实,如何操作,却是模糊两难。
转折发生在4月,副市长李嘉庭代表市政府向省政府签署“383工程”责任状。“383工程”已不是一般的方针原则,而是对政府一系列经济活动的设计,其基本特征:从定性到定量,从方针到行动。
市场繁荣与物价稳定,方向没问题,关键是要具体。繁荣,即是居民必需的消费品不能脱销;稳定,即是1989年物价上涨水平回落4个百分点。这是目标的定量化。它至为简朴,却清晰得几乎伸手可及,再加上必须公开宣布而非内部掌握,因此,它给政府带来的压力,比任何堂皇的口号都要大。这就难怪哈尔滨的市长可以毫不犹豫地表态“实现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下降”,而对签署这张“降低4个百分点”的责任状竟费了4个月的踌躇。
把“工程”变得可操作,并不容易。总目标要分解为若干子目标,要规划步骤,制订措施。这中间涉及几百个环节的设计,几千个数据的计算,上万张责任状的签署。费时月余,最终形成的“383工程”总体框图是一份颇为独特的政府文件。没有“应当……”、“要……”一类的用语,只有纵横交错的线路加上排列有序的方格,每个部门在这里都有确定的位置和工作程序。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纵,包括供给、流通、价格、保障4大系统;横,涉及农业、工业、商业、财政等35个局、委。4大系统之中包含着12个小工程,这是纵向结构中的横断面;35个部门之下又有数千家基层单位,这是横向结构中的纵深层。在哈尔滨,至少有2/3的政府干部和1/2的企业直接为这项工程服务,而在“1989年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80项指标中,有50项与此关联。
这并非简单的“齐抓共管”,它涉及经济建设领导方法的重新构造。其思路导源于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整体优化乃是局部优化的前提。
以猪为例。猪肉在哈尔滨人的肉食消费中占80%以上,当然在“383”之列。要抓猪,就要理顺与此相关的各种关系。猪以粮为食,因而有粮食增产工程;猪吃平价料,又以平价被人吃,因而涉及财政收支工程;从屠宰到销售,从乡下到城里,猪畅其流方能源源而来,因而有市场流通工程;冻肉与鲜肉、肥肉与瘦肉、平价与议价,五花八门,因而有质量检测与价格监督工程;本地猪供不应求,外地猪大批进入,因而有与全国市场相勾通的信息反馈工程……上下左右,全面开花,这是整体的优化,由此推动局部的优化:数九寒冬,雪地冰天,居民竟能在热气腾腾的鲜肉前挑肥拣瘦,与去年此时相比,猪肉日销量增长16%,价格持平。
如今回头看,“383工程”设计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确定的控制目标。其二,完整的控制过程。其三,多种调控手段。也可能还有其四、其五……不论多少,均有一个共同点:作为个体,各个环节都有可操作的行动;作为整体,所有行动都协调一致地倾向一个中心。这就是哈尔滨人所描述的“锥形整体”。
寻找现实的结合点
一年前,市场已成社会的“热点”。令黑龙江省省长邵奇惠惊讶的是,他上任两个多月,竟没有一个市长对他谈起市场的事。
如今,哈尔滨市工业部门为市场组织生产,商业部门为市场组织营销,工商局管理市场,物价局监督市场,市政府主要领导者每周必看市场……
这中间隐含着一个突破。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但实际工作中的选择仍有不同的侧重。有人主张强化计划控制先求稳定;有人主张依靠市场的力量先求繁荣。难道计划与市场就不能实现有机的结合?哈尔滨市政府在寻找这一点。
哈尔滨市场商品的价格标牌分为3种颜色,红牌,指令价格;蓝牌,指导价格;绿牌,市场调节价格。这等于公开向消费者显示着商品背后的两种力量。从表面上看,“绿牌”居多,这表明市场的力量覆盖着大多数商品。“红牌”在“383”中不足15%,在市场全部商品中所占份额更小,但在居民的消费中却能占到30%以上,因之,计划的力量对于经济的影响比估计的要大得多。
然而普通消费者从这里仍然难以觉察一个重要的事实:“红”与“绿”并非泾渭分明。
铁锅、铅笔、铝制品……均为“红牌”。政府定产定价,工厂唯命是从,这中间似乎没有“市场”的味道。但是,高价进原料,低价售产品,产愈多,亏愈多,而工厂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原因何在?铅笔厂以外贸补内贸;铁锅厂以副业补主业;铝制品厂以计划外补计划内。各显神通却有共同处:以市场调节之盈利,补指令计划之亏损。这就使“红牌”上分明显出“绿”的颜色。
192个农贸市场,17000多家摊商,肉鱼蛋果菜,一色“绿牌”。与国营商业比,1989年这里商品种类多三成,价格涨幅低10个百分点。所以人称这是“383工程”最成功的所在。市场调节不仅有搞活的能力,也有稳定的能力。但是,若说农贸市场的成功全赖市场调节,不见得。市政府年初下达菜肉生产计划,动员,补贴,收购,终获丰收。这些“红牌”商品虽然进了国营商店,却间接平抑着农贸市场的价格,这就使“绿牌”背后也显出“红”的颜色。
看来,“383工程”的关键并不在于从数量上分出“计划”与“市场”谁多谁少,更不是“一块砖头加上另一块砖头”,而是真正地提出一个新的视角:“红”与“绿”、“计划”与“市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有机结合。
计划与市场的矛盾,在这里也并不少见。但两者之间又包含着统一,首先,在我们国家,这两者有共同的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制订计划要在可能范围内尽量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市场的供求又受着计划的制约和影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键是它们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这就不仅靠理论的论证,更要靠政府部门到实际中去寻找了。
协调比牺牲更重要
1989年哈尔滨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在于,诸种难题都涉及到利益关系,往往在解决了一个难题的同时又派生出新的难题。
纵向的利益关系,横向的利益关系,局部全局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几乎无处不在。“383工程”不能掩盖,也不可能完全解决,不过它对待种种利益关系的思路,值得一提。
在解决利益矛盾时,我们往往强调牺牲局部以保整体,牺牲少数人以保多数人。哈尔滨是大豆之乡,30年大豆涨价数倍而豆腐不涨价,两分五一块。小小豆腐,代表了市场的繁荣和稳定,也隐藏着各方面的牺牲。政府巨额补贴,工厂亏本生产,工商局免收管理费,税务局不征税,商店无利经销,最后,1200多名豆腐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人均住房只有大约2平方米……
“牺牲”是必要的,但必须有限度。更能经常广泛发挥作用的方法则是协调。
农贸市场上,工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搞活市场组织:集体与个体,外地与本地,乡下人与城里人,有单干有联合,可批发可零售。百“活”之中唯有一“死”:限定中间环节的加价率,并且公开商品进价与出价。货畅则多,至今年初,农贸市场销售量比1989年同期增18.5%;多则廉,物价水平比去年同期降8.3%。这是真正的薄利多销。产销者从“多”中获得利益,消费者从“薄”中获得利益,政府并未多花一个钱,反增一份税收。在这里,政府干预的基点在于限制利益膨胀,而不是鼓励牺牲,这就是协调利益关系。
整体经济的正常循环,比任何个别商品的繁荣都重要。要保持经济正常运行,从“383工程”看,有时要局部作些牺牲,但更重要的是调整、协调。着眼未来,协调比牺牲更重要。这是因为,以“牺牲”保大局,成功是暂时的,以“调整”促发展,方有持久的稳定。
“383工程”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提出来的,又是作为一项经济工程实施的。它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甚成熟或并不成功的地方,人们的评价也不尽相同,但是,它无疑拓宽了政府应如何领导经济的思路。就探索一种新的工作方法而言,它的成功方面与不成功方面都具有意义。
新的形势迫切地呼唤着新的方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