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欺天乡新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8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欺天乡新貌
秦友仁 张仪
辽宁省凌源县欺天乡,对“老农业”来说并不陌生。五六十年代,东北四省区曾在这里召开过山区建设现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勤劳的欺天乡人民为14万亩光山披上了绿装,使欺天乡变成了林茂粮丰、衣食有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欺天乡5万多亩土地上,生息着3万口人。单靠老天爷的恩赐,人们难以填饱肚皮。五六十年代,全国劳模王世宗曾带领人民兴修水利,农民尝到过甜头。全乡靠水胜天,年年夺得丰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欺天乡制订了脱贫致富的远景规划,又是首先抓“水”。全乡截潜灌溉2处,打机泵管带配套涤井140眼,修干支渠140多公里。在3.2万亩的土地上,“银龙”穿行于绿油油的麦海、果园、树林、种子田和蔬菜地之间。
坚持不懈兴修水利使“欺天”富庶起来。
二十里堡村1989年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这可能吗?村党支部书记王勇说:“我村几年来调整种植业的布局,改变过去老祖宗的种田方法。小麦套种玉米3118亩,小麦总产80万公斤,亩产350公斤,玉米总产150万公斤,亩产500多公斤,亩产值900多元。”仅这3118亩地,人均收入就超千元啦!很多农民上茬种小麦,下茬种蔬菜,又多了一笔收入。王飞、王广等许多农户,种一茬蔬菜,平均亩收入500多元哩。
该村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呢?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投资20万元,新打了5眼井,维修了12眼,机泵管带全部配套,改变了缺水状况。
走出村部大院,爬上后山腰,全村的山、水、田、林、路尽收眼底,远山近岭、松槐茂密,果树缠腰,凌河岸边2000亩速生杨也勃发着生机。
为了治穷治本,“欺天”人请来沈阳农学院园艺系的赵建忠教授。老教授考察过“欺天”的地理,又品尝了“欺天”的水果,喜形于色地说:“欺天的自然条件很适合栽植果树,发展果业大有希望!”
乡党委根据专家的建议制订了规划,计划到1992年栽植果树100万株,人均30株。
没有一亩水浇地的石羊石虎沟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民吃饭、穿衣、花钱都很困难。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们封山、治山5500亩,栽树50万棵,全村现有果树4.4万株,人均40株。如今的石羊石虎沟,满山郁郁葱葱、果树成行。村里还投资20万元建起了针织厂,远远就能听见马达的轰鸣声。
范杖子村,老模范王世宗50年代曾带人栽果树2000棵,然而由于一度管理不善,亏损上万元。责任制一落实,果树都由专业组承包了。丰收的1989年,总产高达25万公斤,收入25万元,人均250元。
翟杖子村距乡政府20公里,过去只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1987年乡村两级投资5万元,修成了宽阔的公路,又新栽果树3万株,果树总数达4.4万株,人均占有19株。村里还办起了20多家小企业。昔日闭塞、荒寂的小山村“活”起来了。
1980年,欺天乡户均收入285元,人均60元,向国家交售粮食15万公斤。1989年全乡户均收入2800元,人均收入576元,向国家售粮75万公斤。
粮增、林茂,“欺天”人又做开了科学种植的文章。他们根据自然条件,把全乡划分为3个种植区域,分别以种小麦、育种和栽大葱为主,还新增了2000亩蔬菜。在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这个乡积极发展乡办工业。到去年末,全乡已办大小集体企业100多个,个体企业700多个。
工副业的发展,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得到缓解。村办企业的利润,除上缴各种税金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外,还用于村干部和民办教师的工资,以及农民的福利。现在,全乡已有80%的村,农民不必交“提留款”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