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石圪节人的精神财富——山西潞安矿务局石圪节煤矿艰苦奋斗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8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石圪节人的精神财富
 ——山西潞安矿务局石圪节煤矿艰苦奋斗纪实
张晓川 王韵涵 秦国平
石圪节,是一个岩石和土丘交接的地方。这个拗口的名字听着土气,然而,这里却孕育着一种宝贵的财富——石圪节精神,一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勤俭节约、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一
石圪节煤矿有着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60年代初,在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把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度电、一张纸等“十个一”精神作为自己的矿风,艰苦奋斗,支援国家建设,以高度的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与共和国一道渡过了难关。1963年10月,石圪节煤矿被评为全国工交系统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矿长许传珩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高度评价了石圪节矿风,并谆谆告诫要把艰苦奋斗的矿风代代相传。
为建设现代化矿井,石圪节人历尽艰辛。老矿巷道狭窄,现代化的装备在其它矿井可以整体下井安装,而在这里却要拆开,再用平板车、钢丝绳绞车运到井下组装。条件好的矿井安装一个工作面40天完成,而石圪节需要60多天。改造巷道没有资金,他们开展了“人上百、组上千、队上万”的节约活动,在井上井下开辟了整形工字钢、修托滚皮带、补电缆等修旧利废点,千方百计少花钱多办事,改造生产条件。实现调度监测自动化,用进口设备需花费500万元。石圪节矿却走自力更生、挖潜革新之路,仅花了18万元,就实现了生产调度监测系统自动化。
1987年元月,石圪节矿迎来了现代化矿井的光荣匾额,在我国同样大“年纪”的老矿井中最先迈进了现代化矿井行列。
    二
在现代化矿井命名不久,石圪节煤矿因周围乡镇小煤窑越界开采而发生了火灾。调度室里,矿长和其他人员整整两三天没合眼。井下堵火密闭队伍是在和死神打交手战,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害气体时刻都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家属们也自愿组成救火队伍,赶来支援。打钻注浆灭火需要和泥浆,三九寒天,无法和泥,妇女们就在荒坡上架起大锅烧开水,孩子们纷纷抱来了柴禾。
一个外地客人,目睹了石圪节职工家属同大火搏斗的动人场面,他深有感触地说:“这场大火让我看到了石圪节煤矿获得成功的真谛。”
    三
几十年来,石圪节人向国家索取甚少,奉献甚多,除了5次技术改造国家投资了1190万元外,他们没有直接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
1984年以来,随着政策的落实,许多职工家属陆续从农村迁来。人员的增加,使本来就紧张的家属住宅越发紧张。此时,矿上本来可以向上伸手要钱搞建设。但石圪节人不向国家要钱,靠自力更生、内部挖潜,先后建起了20多栋大楼。去年春天,矿上计划在学校原基地上盖一座教学楼,需要投资18万元。有人觉得石圪节年年超额上缴利税,资金宽裕,就提出把那些旧砖旧瓦扔掉算了。矿长办公会议否决这个建议,要求尽量使用旧材料。结果只用了13万元就盖起了教学楼。
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已成为石圪节人的自觉行动。仓库里的废旧包装绳两根并作一根用,回收的包装席一片片缝起来再用。每年成千上万吨物资都由他们自己装卸。“节约迷”秦计有,15年来,带着一班“娘子军”一直干着修理矿灯的工作,这个矿灯班没买过一个新灯头、灯盖,平均每年节约一万多元。
一次,新来的大学生小李在工作中扔了一个扯木,被老工人看到了。围绕这件事,全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小李明白了什么是石圪节精神,从此主动背起了节约袋,随处拣“废品”,积极开展修旧利废,成了矿上的节约标兵。
靠着这种精神,石圪节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石圪节煤矿生产原煤1366.6万吨,上缴利税近1.2亿元。这个矿在1952年全员工效率就达到了1.572吨/工,超过了目前国家统配煤矿平均全员工效率1.1吨/工的水平。在这以后的30多年里,他们不断创新,一直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被誉为中国煤矿一枝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