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羊城大事民作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9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羊城大事民作主
新华社记者 黄扬略
记者近来问广州市民:最开心的是什么?多数人的回答,不是说收入高了,或生活方便了,而是说:羊城的大事,我们作得了主。
这是实话。
广州要不要建市内高架路?市长说:请市民们先来议议;
广州“菜篮子工程”怎么搞?市长说:请市民们先来议议;
广州住房制度如何改革?市长说:请市民们先来议议……
其他像副食品市场的设置,个体摊档的布局,办电用电等等,凡关系到全市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先以至进行中无不是让市民广泛讨论,再由政府根据民意决定取舍和不断完善。这在广州近几年来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广州市委、市政府组织反复论证形成的《广州市“菜篮子工程”总体规划(讨论稿)》,今年2月13日公布后,现已有4000户市民来信参加讨论,他们有的附来洋洋洒洒的专题论文,有的提出简明的建议,还有的是报名参加讨论会。目前信件仍雪花般地从各个里弄街巷飞到公仆们的桌面上。市委同志说,到了市民与市领导同场讨论时,就更热闹啦。
对这些问题,广州市房管局副局长黄开文体会颇深,他向记者叙述了市里拿出一套住房制度改革方案的讨论过程。
从1985年到1988年,市里邀请数百名专家六次论证,对市内45万多户企业职工和11万多户行政、事业干部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召开了7次由民主党派、政协委员和退居二线老干部参加的民主讨论会,根据国家房改规定并参考各省市试点作法,终于在1988年冬形成了一个方案初稿。一般人看来,这个方案初稿,可谓慎重、周密了。但当市长把它拿到全市居民中讨论时,它却显得百孔千疮。在1988年冬开始的“住房改革千家谈”活动中,不同的场合,市民与市长、市民与专家、市民与市民之间,展开热烈的辩论,电视对此都作了现场直播;还有数不清的信件、电话通过市长专邮、市长专线到了市领导人办公室和家中,这些写信和挂电话者,有家庭老妇,有小学生,有个体户。“千家谈”的结果,不同阶层人们的意见出来了:
“提租补贴起步进行房改,企业单位承受不了呀!”——厂长这样说。
“我们住还没得住,说什么买房?”——住房困难户这样说。
“买了房子,政府还管不管往后的维修?”——个体户这样说。
“……”
成千上万条意见、数百万个数据经过电脑处理出来了。市领导发现,自己的想法跟市民的看法还有不少距离。于是赶忙修改、补充,确定将房改从原设想的“提租补贴”起步改为“优惠售房”起步,明确了“先解困、后售房”的思想及具体措施,并搞了十几个相应的配套方案,基本都吸收了市民们的正确意见。
黄开文告诉记者,经市民广泛讨论后定稿的房改方案,去年10月份正式开始实施以来,市民、企业、单位满意,国家房改部门和省里也满意。一些市民买到房后写信来,欢呼“共产党万岁”、“社会主义好”。
广州市委和市政府的同志提醒记者:不要以为大事大家定,书记市长就好当了,可以少动脑筋了。殊不知,市民们把脑子、嘴巴全动上,当领导的就更难当,脑子和嘴巴就要动得更勤啦。因为,市民的职业、教养、爱好、地位不同,对一件事的看法也就千差万别,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颇需大动脑子;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执政党和政府的引导,在民主进程中显得格外重要。事实上,近几年广州市民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过程,也是接受引导、教育、提高和充实自己的过程。许多人通过各种“千家谈”活动,在辩论、恳谈中消除了对政府的误会,端正了认识。
市委、市政府的负责人说,不管怎样,广大市民已自觉地把自己摆到了主人的位置,官员们也开始把自己摆到了公仆的位置。尽管只是开头,但一旦主人与公仆的关系和位子摆正了,大家同心协力,社会主义事业就好办得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