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走向新岸 重做新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9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走向新岸 重做新人
韦锋
在广西梧州市万秀区桂北路,有个小有名气的“万秀五金机械维修部”,这个维修部以加工零配件为主要经营项目。由于该部维修质量好,讲究信誉,不仅在梧州市和毗邻的玉林地区赢得了客户,而且连广东韶关地区的客户也纷纷上门加工零件。可有谁能想到,这个维修部的主人和13名从业人员都是因为触犯了国家法律而被判过刑的人呢?
把刑期当学期
在维修部里,主人李汝英和他的伙计们向我们谈了他们的感受:“犯了法,被判刑劳改,就要认真改造,千万不要虚度时光。”
原来,这个维修部的14人都在广西第10劳改支队服过刑。李汝英回忆说:“当时我想,10年刑期这么长,何不在这10年里学一两门技术?在劳改机关大力组织犯人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的工余时间,节假日的空余时间,正是学技术的好机会。”服刑中,他边学边干,不懂就问,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掌握了各种车床、钻床的操作技术和修理技术,学会了机械制图,掌握了机械基础理论,成了车间的技术骨干。两年前,他获减刑半年,提前回到梧州市。
靠勤劳致富
改革开放的政策,给刑满释放人员广开了就业和致富门路。李汝英回到家后,发现他学到的机械加工技术,是一条很实在的致富路子。1987年上半年,他为一些厂家修理车床、钻床,半年时间,他的收入达2000多元。昔日一起服刑改造的罗运梧、于信封等13人闻讯赶来,加入了靠劳动致富的行列。
他们一开始就信守质量第一、薄利加工、合法经营的宗旨,很多客户都愿意到这里加工零件。开业第一个月,维修部就盈利6000元,第二个月盈利9000多元,以后每月达到1万多元。
守法赢得了信任
作为刑满释放人员,李汝英和维修部里的成员在开办维修部之初,也有人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们,有人说:十几个刑释人员在一起,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再犯罪?但是,他们决心遵纪守法,靠辛勤的劳动和良好的服务消除人们的偏见。他们14人中,没有一人再干违法的事。维修部不但从不偷漏税款,而且还用自己的收入积极购买国库券,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街道居委会干部和派出所干警都称赞他们是遵纪守法的公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