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九十年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展望座谈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9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九十年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展望座谈综述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召开了“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展望座谈会”。
与会同志回顾了农村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认为农村改革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农民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我国农村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指出,农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自1985年以来,我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出现了连续五年徘徊的局面。1989年农业有了某种转机,粮食总产略超过1984年的水平,但棉花、油料、糖料等产品的产量仍未达到1984年的水平。
大家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有效地推动了理论研究的发展,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与农村经济理论研究有关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三条:一是指明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二是重新认识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理论,进一步意识到离开了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有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国家就会不安定,社会就会不稳定;三是中国农民在集体经济基础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的新发展。与会同志指出,为了使正确的理论广泛传播,进一步指导改革的实践,我们必须继续贯彻执行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的改革实践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向前发展。
与会同志认为,现在我们已进入九十年代,这是本世纪最后一个十年,如何使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成为九十年代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农村发展了,中国的经济就会稳定,中国社会就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与会同志提出,九十年代中国农村有必要努力完成下列任务:
第一,根据国家总体规划,保持农业稳定增长的势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使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保持适当的比例。40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速度保持在1∶2左右就比较协调,今后十年要求工业每年的增长速度保持在6—7%,农业应保持在3—4%,同时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等的发展速度,也保持在相应的水平上。这样,翻两番的目标就能实现。
第二,粮食、棉花、肉类等主要农产品要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据研究测算,如果人口的增长严格控制在12.8亿以内,以每人平均占有粮食800斤、棉花8斤、肉类48斤的水平计算,那就需要粮食总产突破5000亿公斤、棉花10240万担、肉类3072万吨。这就要求在1989年的水平上粮食再增产1000亿公斤,平均每年递增95亿公斤,平均每年增长2.1%;棉花再增产2660万担,平均每年递增242万担,平均每年增长2.8%;肉类再增产744万吨,平均每年增加68万吨,平均每年递增2.95%。
第三,农业的科学化、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程度跨上一个新水平。八十年代,我们主要靠政策调整生产关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活劳动的投入,并充分发挥了过去30多年来积累的农业基本建设的作用,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九十年代,农业要在继续深化改革的前提下,再上新台阶,主要依靠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这就要增加农业投入,增加劳动积累,进行农业基本建设,推广科学技术,调整农业生产和消费结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第四,九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要为21世纪头十年的农业继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使农业承担起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作用。这就必须建设和形成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使农田水利、农村能源、道路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农用工业体系的建设,农业科技、教育、研究、推广设施的建设,农业基地县的建设等,都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九十年代不仅要弥补八十年代“吃老本”留下的欠帐,而且要为下一个十年的农业发展准备后劲。
第五,农村社会面貌要有一个新的改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集体经济力量有大的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有普遍提高,近年来蔓延起来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丑恶现象、陈规陋习得到消除,进一步促进社会安定,国泰民安。
与会同志谈到,上述任务是艰巨的,但农业方面存在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如耕地、农业基础设施、农用工业、农业科技、农村劳动力等方面,均有潜力可挖。为了将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农业振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家提出了以下对策措施:
⒈采取综合措施保障农业发展,多方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中央、地方、集体和农民都应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是物质能量转换的产业,据科学测算,每增加500亿公斤粮食的生产能力,需增加投入化肥1500万吨,农机总动力5000万马力,柴油130万吨,农用电100亿度。据此,中央对农业的投资应占国家总投资的10—12%,地方投资的比例应是中央的2倍,集体和农民的投入应占农村积累资金的绝大部分才能满足需要。
⒉调整主要农产品定购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积极性,粮棉等价格的调整一定要与控制生产资料价格同步考虑。
⒊依靠科学进步振兴农业,组织好农业区域开发工作。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发展生产必须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发展的道路,牢固树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制定“丰收计划”、“星火计划”,以加速科学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此,需建立各级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农业对新技术引入的新机制。
⒋组织大规模的农业区域综合开发,形成农业新的生产能力,争取在九十年代改造中低产田3亿亩,新增耕地1亿亩,把全国耕地稳定在15亿亩的水平上。
⒌继续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乡镇企业的主体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治理整顿中要正确引导,慎重处理,避免产生大的波动。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要在充分保证农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⒍加强对农业的领导,稳定农村经济政策,保证治理整顿和各项农村工作顺利进行,把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落到实处。
⒎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农村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农业,并把农业,包括人口、人均耕地和粮棉、绿化、收入的增减情况等列入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
⒏中央和各地都应制订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坚持实施。
⒐继续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点是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统的功能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力量,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⒑下大力气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
         (陆学艺 徐逢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