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相互理解才能同心协力——电视系列专题节目《同心曲》创作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9
第8版(副刊)
专栏:

  相互理解才能同心协力
 ——电视系列专题节目《同心曲》创作体会
《同心曲》总摄制组
马年伊始,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拍摄的21集电视系列专题节目——《同心曲》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和好评,人们称赞说:“《同心曲》是形象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在各行各业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理解,心心相通的桥梁。”
《同心曲》之所以能够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主要原因是由于它选准了衣食住行这个反映社会生活的切入点,并以“沟通理解,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建设北京”作为贯穿整部系列片的主题。
在我国,立党为公的中国共产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社会各个行业,只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工协作关系,从本质上讲,它们的关系也应该是和谐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人们要想了解我们国家、我们居住的城市,哪怕是了解其中最重要、最必要的信息,也相当困难。因此,人际关系就难免出现相对隔膜、疏远的现象,出现若干暂时不理解、不和谐的地方。所以,怎么充分发挥现代新闻、宣传工具的媒介作用,让群众及时、形象地了解社会机体的整体面貌和影响人民衣食住行的种种复杂因素,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协力同心建设社会主义四化的重要环节,是党赋予我们做宣传工作的新任务、新课题。《同心曲》试图把握社会生活现状,运用电视直观、形象、迅捷并且深入千家万户这种现代传播工具的特点,突出沟通理解的主题,铺开群众每天生活都离不开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衣食住行题材内容,让那些纵使生活在北京却不见得了解北京的人,形象、全面地看到北京,认识北京。建国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0年来北京发生的巨变。
我们感到,不回避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把握住成就与不足,忧患与发展之间的“度”,也是《同心曲》赢得民心的重要因素。《同心曲》21集电视节目,选取的都是群众关心、部门费心、领导揪心的热点。在现实生活中,成就与不足,主流与支流常常是联系在一起或混和在一起的。因而,只有全面反映生活,既报喜也报忧,才能使宣传更真实,更可信,因而也更具有说服力。
像《同心曲》这样一部呼唤沟通理解,以心换心的电视系列专题节目,格外需要以情感人。情感,更多地蕴藏在生活中,蕴藏在为祖国巨变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身上。挖掘一批默默的奉献者,捕捉真实典型的人物、事例、细节,把这些在节目中再现出来,是《同心曲》达到沟通理解、获取成功的重要手段。在《同心曲》21集节目里,反映了49位有名有姓的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咱们的菜篮子》里那位一连30个春节大年初一都守着奶牛度过的屈德宝师傅;那位20多个春秋站在污水中翻洗猪肠的女工王秀来;《百年树人》中那些为了教育下一代而英年早逝的教师,那些当青丝被染白的时候,只说了一句“无怨无悔”的教师们,用他们无私的奉献感动观众。《同心曲》试图通过这些奉献者告诉人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无论日常工作还是改革大局,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在付出的同时,也有大量的获取。在创造新生活的斗争中,付出比获取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建设四化的基石。因而社会前进中的每一次阵痛,都会给我们的承受能力带来痛苦的磨砺,人民必须依靠奋斗和坚忍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党和政府的职责就是要领导人民、帮助人民走向这一境界,人民和政府的困境和希望是共同的,只有结成强大的共同承受体,才能使我们冲出重重困境,驶向希望的彼岸。
沟通理解是党政领导、人民群众、各行各业职工的相互作用,需要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予意识,进行自我教育。《同心曲》作为一部多集电视系列专题节目,充分依靠事实说话,引用了500多个数据,说明北京人衣食住行有关方面的发展变化,采用了大量现场采访、现场抓拍、抢拍。21集节目中,有众多的北京人走上了荧屏,工人、农民、医务工作者、邮递员、教师等倾诉着各自的欢乐和苦恼,理想和情怀,也诉说着对北京和北京人的思索和热爱。他们在银屏上相会,通过多向交流,相互理解和鼓舞。据不完全统计,《同心曲》21集节目有237位市民群众、行业职工、党政领导亮相说话。《走出窄胡同》一集就有45位群众为北京住房问题发表意见。
在《同心曲》的摄制过程中,我们既有探索的艰辛、失败的苦恼,更有广大观众鼓励、支持的欣慰,从而获取了信心和力量。今后,我们将沿着已经闯开的路子走下去,坚信我们也将会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