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调整改善产业结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5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调整改善产业结构
李悦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把调整改善产业结构列为治理整顿的重要环节和主要目标之一,这对于克服当前经济困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是速度过快,而且结构也不合理。1985—1987这三年,工农业增长比例提高到4∶1,到1988年进一步扩大到6.7∶1,工业发展速度大大地超越了农业的承受力。我国的经验和世界经济发展比较协调的各国的经验都证明,工农业增长比例保持在2.8∶1左右,比较正常,比较合理。基础产业与加工产业之间也出现了严重失调。据估计,由于能源和原材料短缺,使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闲置达40%,每年少创4000亿元产值,500亿元税利。近七八年来,每年因为停电一项所造成的工农业损失高达2000亿元。产业结构失调也是导致和加剧总量失衡、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重要原因。因为,产业结构失调情况下诸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有的不合用和用不上,有的不够用,有些几个才能顶一个用,这样就会绝对地减少有效供给和社会总供给,相对地增加社会总需求。正是因为产业结构与总量之间有这种内在联系,所以当前产业结构失调也是导致和加剧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原因之一。这种总量的失衡又是导致和加剧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中全会指出,要齐心合力把农业搞上去,力争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增长,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和运力不足的矛盾逐步缓解。江泽民同志在国庆讲话中也强调指出,要大力加强农业,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这些要求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诸如工业要以农业为基础,与农业发展相适应;加工产业要以基础产业为基础,与基础产业发展相适应;制造业要以原材料产业为基础,与原材料产业发展相适应;产业结构要与消费结构和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以及重点产业是按照农业和轻纺工业、基础产业、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序列依次进行转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要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律的要求,不能违反这些规律。我们调整和改善当前的产业结构,也正是为了能够按照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办事。
从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看,在工业化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产业结构格局,是有很大不同的。在工业化前期,产业结构呈轻型结构,一般都是农业和轻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绝对优势。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倾斜,基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绝对优势。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高度加工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档耐用消费品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知识密集型和知识融合化产业越来越占优势。目前,日、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当前情况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别。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要落后许多倍,农村基本上还是靠手工工具搞饭吃,现代化工业只是一部分,大部分工业还落后于现代化水平;同时,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尚处在“温饱型”阶段。所以,我国产业结构从总体格局上看,并不纯属工业化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基本上处于由工业化前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过渡阶段。概括地说,正处在“过基础关、补农业课”的阶段,过关和补课的任务都很艰巨。
五中全会所决定的调整改善产业结构的目标能否实现,在统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关键看能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此,有几个问题要着力解决。第一,把投资重点真正放到基础工业和农业上来。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投资方向、投资使用方面,我赞成加强基础工业和农业。这是总结了建国后40年经济建设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根据我国的目前情况,在今后较长期间,应较大幅度地提高基础工业和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总投资中的比重。第二,通过消费导向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此应当实现和继续实现由提倡高消费到提倡艰苦创业和适度消费的转变。第三,要加强综合平衡,搞好宏观调控。第四,要采取一系列保护和扶植重点产业和限制加工工业盲目发展的政策措施。第五,调整增量与调整存量并举,近期以调整存量为主;重点支持和限产并举,近期以限产和关停并转为主。调整目标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把调整目标落实到各地区和各部门。党政检查部门和各级主管部门要把完成调整产业结构任务的情况列入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