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驻美随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5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驻美随笔
和铭
三、“美国之梦”的破灭
美国的无家可归者为什么越来越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追溯到五十年代。
五十年代是美国经济繁荣时期。那时,一个男子从学校毕业后,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挣到足够的钱来娶妻生子,若干年后还可能拥有一栋自己的房子。可以说,这就是当时人们所追求的“美国之梦”。在五十年代直至六十年代,美国一部分人实现了自己的梦,从而成为中产阶级。可是,当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后,却发现,要想达到父辈的生活水平已经远非易事。“美国之梦”开始破灭了。1973年可以说是美国一般民众生活的一个分水岭。那一年,35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80%拥有自己的房子,但自此之后这一比例不断下降,美国社会出现了“向下流动”的趋势,即儿女一辈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不如父母一辈。
美国社会“向下流动”最明显的标志,是低收入阶层人数不断增加和房租、房价的急剧上升。下面一组统计数字或许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一问题:
从1974年到1986年,美国年收入少于5000美元的家庭增加了55%,而廉价住宅的供给量却减少了100万套。穷人要用收入的56%支付房租。
1980年美国人首次买房的平均年龄为28岁,1988年增至32岁。
五十年代,美国租房者的房租支付平均占家庭收入的23%,现在则高达30%以上,还有500万户居民房租占其收入的35%,600万户占50%。
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原先提供的房屋补助在里根任内已经取消,从1986年起也不再为购房者实行优惠税率,对中级公寓的投资也大大减少。这对于那些本来买房就很困难的美国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如今的美国,一方面富者越来越富,另一方面贫者日益增加。由于制造业的一部分已经转移到利润较高的海外,还有一些工种则为机器人所取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转入了工资较低的服务业,买房的希望更加渺茫。
我经常去一家名叫派斯马克的超级市场购物,一次正好碰见售货员正向顾客散发传单。传单上写着:“你相信吗?我们市场售货人员的起薪每周只有150美元!”也就是说,其月收入不过600—700美元,如果扣掉所得税,实际收入还不到500美元。而在纽约,租一间稍微像样一点的单人房间月租就要300——400美元。厨房厕所还是与别人合用的。由于低收入者越来越多,已有人为这种情况起了一个新名词,叫作“新形式的无产化”。
美国社会的这种两极分化,体现在居住条件上,就是穷人住房越来越小,少部分人最后变得无家可归,而富人则越住越大,越住越豪华。一个城市的住房也开始向两极化发展,富人住宅区越变越好,穷人居住区越变越糟。无家可归者队伍的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之梦”的破灭。
           (原载《经济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