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北竹岛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5
第8版(副刊)
专栏:

  北竹岛散记
毕克官
不知多少次了,每当遥望金线顶,都会涌出跑去看看的强烈愿望。传说,古时一匹神马从山顶急驰而过,所过之处留下一条金线。这个神话故事,多年萦回在我的脑海;还有山麓下那座夜夜闪烁的灯塔,也召唤着我的一颗童心。现在,这童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金线顶是威海市北竹岛村的一座小山,它东临大海,像一只伸开的手臂,从南边拥抱着威海港湾。我伫立在金线顶瀛洲宾馆的窗前,极目东海,烟波浩渺,苍苍茫茫。刘公岛屏风似的立在港口。一幅多么壮丽迷人的图画!
瀛洲宾馆是威海的一家高级酒店,设计不同一般。金色琉璃组成条条金线,错落地覆盖在高大的现代化建筑上,别致美观。这不是神话中金线的再现么?从经理到服务员,人人一口家乡味的普通话,土里带“洋”。这里的服务质量是第一流的。服务员姑娘,个个落落大方,微笑总是挂在漂亮的脸庞上,是一支素质不错的服务队伍。这里的餐厅,给人较深的印象是饭菜做得精致,富有海味特色。当我们知道,从经理、厨师到服务员都是农民时,不免有点惊讶了。
威海旧时的农村我是熟悉的,因为我出生在那里。但我还是怀着强烈的愿望,想看看今天的北竹岛。我们走出完全现代化的酒店,走下山去寻访“农村”。一路上,但见厂房林立,机声隆隆,汽车奔驰,商店邻毗。经人指引,我们来到村民居住区。见到的是排排新屋,条条胡同非常干净。我所熟悉的海草茅屋只是偶尔可见。眼前的一家,门户半开着,我们闯了进去。当女主人知道我是威海人,同姓,又是北京来客后,便非常热情地接待起来。这是一个独门独院,北房三间,厢房是厨房、浴室和储藏室,厨房浴室都是瓷砖墙面。房间几净窗明,沙发茶几,布置得就像新房一样。给人印象更深的是女主人待人的大方和彬彬有礼,像个有文化的人。她30多岁,是村里服装厂的工人,年收入2000元以上。丈夫在村里果园工作,不用说收入也会可观的。女主人端过自制的甜点心“抓果”招待我们,而且非要塞几块让我们带走不可。抓果触发了我对儿时的回忆。原来刚刚过了七月七,乞巧节家家做抓果是威海的古老风俗。我有几十年没吃它了。一边品尝,一边思索:家乡的农村变化大,农民的变化也大;但家乡人那股豪爽热情劲儿没有变。还有那一块块抓果,依然保留了古老的风情。
离开齐整的排房,眼前是一个更新的居住区。这里座座小楼,兴建工程还在进行。它们的内部装修,想是比排房更讲究一些了。见一家楼下还建了汽车房,路旁停了一辆黑色卧车,想是也在等待新居吧?
人们告诉我们,北竹岛地薄人多,过去农民缺粮少钱,日子不大好过。1979年起,人们终于开了窍,认识到靠海近城又是侨乡的优势,便放开手脚,创起业来。他们一手务农,一手大兴工商副业,先后办起了机械配件厂、服装厂、毛纺厂、皮件厂等工副业项目,成立了华侨振兴股份公司,是全村的经济活动中枢。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生活也不落后,威海市经常举办全市性的歌咏比赛,北竹岛多次获得第一名。
金线顶真的出金子了,但它并非神马跑出来的。回宾馆路上,夕阳西下。路过果园,压低了枝条的果实,将影子泻在地上。凉风习习,果香阵阵。三三两两的人群,或骑车或漫步,向海滨走去。一天工作结束了,村民们要用大海的浪波冲刷去疲劳和汗渍。我们回到瀛洲宾馆,站在金线顶上,只见山脚下的海滩一片热闹景象,村童嬉水,情侣逗趣,老老少少都是那样的尽情。抬眼望去,刘公岛外是甲午古战场,现在却是那样宁静。我这离乡已久的威海人,此时此刻不免思绪万千,家乡的山美水美,家乡的人更美。五十年前想看的北竹岛,终于看到了,但她却是一个我怎么也想象不到的崭新的北竹岛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