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为了民族的舞蹈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0
第3版(两会新闻·体育)
专栏:

  为了民族的舞蹈事业
金利 田晓明
“云一样飘逸,风一样轻盈。”崔美善、阿依吐拉、莫德格玛,这3位杰出的民族舞蹈家30多年前赢得的赞誉,如今又被来看汇报演的领导和宾朋们,热情地奉献给她们的学生。
这3位舞蹈家都是政协委员,她们想起了20年前那个难忘的日子。周恩来总理亲切、温和而又让人鼓舞的声音在回响:“把你们的技艺传下去,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小崔美善、小阿依吐拉、小莫德格玛。”
为了实现周总理的嘱托,她们奋斗着。可是,“文革”夺走了她们10年艺术青春。她们痛心疾首。
1978年,中国艺术团访美。她们的表演引起极大的轰动,被称为“东方艺术三绝”。
周总理的嘱托,又在强烈地撞击她们的心。
然而,这几年,舞台上,迪斯科、现代舞、霹雳舞、太空舞风行起来,民族舞却受到冷落。3位身怀绝技的舞蹈家四处奔走,诉说心中的焦虑。
不想,一天,“穴头”却找到了她们的头上。声称只要她们肯出山,可出高价钱。
崔美善婉言拒绝了。她说:“如果为了钱,我早就定居国外了。”她说的是真情。1982年她回南朝鲜探亲,姐姐、姐夫都劝她留下,说“凭你的艺术和名气,一年就会有自己的汽车和洋房。”她说:“我不能留下,因为我还要为祖国培养一批舞蹈人才。”
1983年,莫德格玛曾随一个演出团到桂林演出。她演出3场不过15分钟,别人塞给她320元,超过了她一个月的工资。她一时脸红心跳,这一夜,她失眠了。她想了很多很多。第二天,她决然地返回了北京。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走穴”。
“对于我们艺术生命已经不长的中年舞蹈演员来说,金钱和舞台不是完全没有诱惑力,可舞蹈的传艺又必须言传身教,这就需要我们作出牺牲。”阿依吐拉深有感触地说。
1988年,3位舞蹈家决定:为传授技艺,办民族舞蹈班。办班,毕竟不易。它需要多方面支持。文化部领导高占祥、王济夫从部长基金拿出3万元。内蒙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更是慷慨解囊,东方歌舞团领导也全力支持。
舞蹈班办起来了,她们为小学员们的成长倾注了许多心血。
莫德格玛的爱人青巴图,是民族歌舞团编导,可莫德格玛非调他来作她的副手;小演员文化较低,她把女婿请来做家庭教师;人手不够了,小女儿也成了后台打杂工。有人跟她开玩笑:“你们全家齐上阵,看架势,非培养出个小莫德格玛不可了!”莫德格玛会心地一笑。
阿依吐拉,是严师,又是慈母。她的新疆舞《摘葡萄》,曾获1959年维也纳青年联欢节独舞金牌。为了让学员掌握其中“倒地跪”这一动作,她一遍遍地示范,让学员一遍遍地学。学员帕霞的脚都跳裂了,殷红的血染红了练功袜。阿依吐拉心里虽疼她,仍咬咬牙让她继续跳。但练功场下,她却是个慈母,常常把她的学生拉到家里改善生活。这可苦了她那12岁的儿子,自妈妈办了舞蹈班,每天的午饭也没人管了,只好自己泡方便面。
崔美善前些年患过乳腺癌,作过手术。白天,看着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事业的召唤支撑着她,她长时间地示范朝鲜长鼓,忘记了劳累,不顾可能拉伤手术的刀口。夜晚,她一人独自躺在床上,有时伤痛使她难以入睡。
舞蹈,是人类的一种美的创造。民族舞是一个民族美的独特表现。从崔美善、阿依吐拉、莫德格玛这3位民族舞蹈家身上,我们不正可以看到那种闪光的做人之美、民族意识之美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