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活力来自农家爱——四川“庄稼医院”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0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活力来自农家爱
 ——四川“庄稼医院”小记
本报记者 潘岗
给庄稼设医院,初听新鲜,再看实在。马年早春,记者慕名赴川,亲耳聆听了巴蜀父老对“庄稼医院”的议论。
    (一)
对四川这个以全国1/16的耕地面积养活着1/10人口的大省来说,恐怕没有比解决吃饭问题更大的事了。
1982年前后,全省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由于许多农户不懂化肥、农药、农业机械使用技术,恨虫不死,恨病难除,还造成不少不必要的浪费。作为负有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之责的供销社,不仅常为农资供需缺口忧心,还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难以向千家万户农民推广而犯愁。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基层供销社尝试着设立了“农业生产资料使用技术询问处”等服务站、点,及时向农民传播化肥、农药、药械的使用常识,传授农业先进技术和病、虫害的防治办法,受到了农民的热情欢迎。他们由衷地把服务站称为“庄稼医院”。
四川省供销社因势利导,决定在全省乡、镇所在地建立起“庄稼医院”,在村建立农资技术服务站。
    (二)
“庄稼医院”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在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服务方面显示了惊人的活力。
什邡县欠底乡白连村农民李庭山,耕种承包田3.5亩。大包干后第一年,因不懂水稻治虫技术,使水稻枯心率达30%以上。供销社成立“庄稼医院”后他上门求教。“庄稼医生”耐心讲解,并配售了农药。几天后,他专程来院道谢:“这儿的处方就是灵验,秧子上的黄脚脚(螟虫为害的枯梢)都没有了。”什邡县“庄稼医院”成立当年,就开展类似咨询服务近5万人次。
“庄稼医院”办在农村,天天和农作物“见面”,有条件按照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预测预报,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供销社本身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可以“既开方,又卖药”,方便农民。1988年,三台县芦溪镇“庄稼医院”农技人员在一份科技报上看到硅是水稻生长的必需元素,能促进水稻分蘖,提高抗虫抗病能力,便采购5吨硅肥在“庄稼医院”搞田间试用,结果每亩稻谷多收74公斤。次年这个区就推广使用硅肥25吨。1989年7月中旬,这家“医院”在4个村测出水稻三化螟第二代卵盛孵期,即向全区发出测报,组织农民迅速采取防治措施,使全区5万多亩水稻的白穗率低于1%,稻谷产量比上年增加一成。
    (三)
“庄稼医院”,受到了农民群众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省委宣传部给遂宁县安居坝供销社“庄稼医院”送去了“农民的良师益友”的匾额;新都县太兴乡的一次无记名民意测验,有80%的农民对“庄稼医院”投了满意票。
有人可能要问:供销社开一个“处方”,只收5分钱,是不是“赔本赚吆喝”?不是的。四川省农资公司经理段永康告诉记者,“庄稼医院”和农资服务站给了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赢得了农民对供销社的信赖,也就赢得了市场。这样,既解决了农民“买难”,当然也解决了供销社的“卖难”。
有例为证。去年初,三台县富顺区“庄稼医院”针对当地农民重氮轻磷倾向,配合区、乡农技站宣传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结果前10个月磷肥销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9%。南充地区进行的喹硫磷防止柑桔矢蚧药效示范,将果农紧紧吸引到供销社。1986年推销喹硫磷8吨,1987年增加到30吨,1987、1988年推广面积达258.6万亩。据统计,1988年,全省就因此推广山区玉米地膜栽培面积180万亩,比1987年增加一倍。
    (四)
四川省现有“庄稼医院”1200多所,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服务站7500多个,从事科技服务的各类技术人员近3万人。但他们并未满足,前不久,省农资公司决定在继续建立“庄稼医院”、改变边远地区服务网点仍然偏少现状的同时,对已经建立的“一院一站”进行整顿巩固,对那些名实不符的,则坚决取消院、站名称,争取使每一所“庄稼医院”都真正称广大农民的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