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采掘黑色的金子——读报告文学《希望之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0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采掘黑色的金子
——读报告文学《希望之海》
刘茵
一位石油战线的业余作者,写出了一部反映石油职工生活的报告文学,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赞誉。这位作者叫孟可,作品名为《希望之海》(载《当代》一九八九年第五期)。
石油战线曾受到作家们的青睐。在石油这奔腾不息的生活之流里,涌流出了《玉门诗抄》、《石油大哥》、《忆铁人》、《柴达木手记》等令人难以忘怀的篇章。这些作品展现了我国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的景象,赞颂了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风貌,成为轰动文坛的力作。然而,近些年反映石油战线的文学作品却极为鲜见,这使石油战线的职工遗憾,也令文学界的同志不安。正由于此,不久前发表的报告文学《希望之海》就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号称“死亡之海”,即进去出不来之意。它是未进行勘探的沙漠。我们的石油勘探工作者用跋涉在“死亡之海”的坚实脚步,用血水和汗水,把“死亡之海”变为我国石油资源的“希望之海”。孟可的《希望之海》为石油战线谱写了一曲新歌。
《希望之海》带着沙漠的体温,油海的律动,展现了那块神秘奇异的土地上的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它向人们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新疆塔克拉玛干的大门:大漠苍茫,连绵的沙丘横贯天际,相当于三个浙江省面积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无边无际;狂风呼啸、天昏地暗;大漠上空翻卷着火的浪涛,大地如炙;象征着生命的绿色无影无踪……这样险恶的环境,亘古以来无人闯进。然而,我们的几支石油勘探队,上千名石油勘探职工几进沙漠,顶着狂风、沙暴、严寒、酷暑,忍受着饥饿、干渴、寂寞,出生入死,历尽艰险,终于唤醒了沉寂亿万年的处女地,为国家勘测出丰富的石油资源。作者不仅向读者展现了那个奇异险恶的环境,并且揭示出人与大自然的矛盾:环境的艰苦与人的承受力的矛盾;生活的枯躁寂寞与人精神需要的矛盾;恋妻爱子之情与独身过野外生活的矛盾;死亡与希望的矛盾……叙写了长年生活于茫茫沙海中的石油职工浓烈的情愫,诸如王英豪与妻子的夫妻痴情,谢晓安与女儿的父女亲情,勘探队员之间的同志深情等。正是通过这些真切的描叙,高扬了石油勘探职工奉献、拚搏、开拓的崇高精神,在读者面前矗立起石油职工的英雄群像。
由此,我想到了“歌颂与暴露”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以为扶正祛邪都是报告文学的职能。既要把笔的利剑无情地刺向阻碍社会前进的丑恶事物,更应礼赞光明,讴歌新人。高扬时代的主旋律,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主要功能。我们的石油职工长年苦战沙漠,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无私的奉献,理应受到尊敬和褒扬。
被誉为“石油诗人”的李季曾动情地说:“我的心一直被一种美妙瑰丽的事业(石油)和从事这一事业的人们吸引着。”愿文学工作者用自己的笔抒写这“美妙瑰丽的事业”,采掘“黑色的金子”,使反映石油战线的佳作像滚滚的原油一样喷涌而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