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老坚决”的遗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0
第8版(副刊)
专栏:

  “老坚决”的遗产
顾月忠 谭道博
初春的和风吹醒了黄河故道,流经河南省宁陵县万庄村的那条清水河活了,河畔的林带变色了,树上的鸟儿欢了,古老的万碧风口春色日浓。往年这个季节,“老坚决”潘从正已经准备好了树苗,又要带领儿孙们大干一场了。可如今他生活了30多年的小屋依在,人们却再也见不到这位老人的身影。
他是去年12月4日凌晨与世长辞的。当他行将走完87岁的人生旅程,与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和他亲手培育的防风林带诀别时,他选择一棵老柿树的土坑作为自己的归宿,不同意循规进祖宗的茔地。老人生前经常夸那棵柿树从不偷懒,每年秋天大枝小枝都挂满果实,沉甸甸的,纵是压弯了腰也硬撑着,叫人既喜欢它又心疼它。人生也是一棵树,也应该多结果呀!在老柿树被移栽到别的地方后,老人围着树坑转了几圈,然后对身边的亲人说:“我死了,就埋在这里!”……
“老坚决”是50年代的河南省林业模范。他曾以“缀网劳蛛”的精神,在万碧风口营造防风林带,三起三落,百折不挠,直到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老人的夙愿才得以实现。他一生植树,坚韧不拔的精神光照后人,风范长存,他临终前的嘱托更是催人泪下……
那是去年12月2日下午两点,躺在病床上的“老坚决”把儿女们召唤到自己身边说:“这回我病得不轻。我老死以后,你们心里不要难过。我活着的时候,你们都孝顺过了,我啥都吃过了。我死后,能省就省,不要向组织要这要那,别给政府添麻烦。”说到这,老人眼角涌出了泪水。“我爱了一辈子树,这树是我的命根子。”老人接着叮嘱:“我是不行了。你们要记住这话,树是传家宝,传家宝不能丢,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你们不仅要管好林场,还要多修桥,多补路……”
当他逝世的噩耗传开后,曾经跟着“老坚决”造林固沙的中年农民李孝思,妻子正在乡医院做手术,不料术间大出血,还在抢救之中。他听说潘老伯过世了,便一猛子跑到万庄。在灵堂前,他只是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邻村的一位村长匆匆赶到了。他叫王克俭,以前曾跟着“老坚决”顶风斗沙,相伴了十几个春秋。“你不该走哇!”他说着,放声大哭起来。又一批汉子跪倒在灵前。他们都是“老坚决”哺育长大的孤儿。在60年代初那艰苦的岁月里,“老坚决”靠着那30亩地,育了林,又养活了几十个自幼失去爹娘的孩子。如今这批孤儿如同他们当初栽下的树苗一样,长成了大树,充当了乡村四化建设的栋梁,毛头小伙苗路被吸收到乡供销社当职工,光棍汉石头在“老坚决”关照下成了家。孤儿们的哭声撕裂人心。
85岁的原大队党支部书记路道林,拄着拐杖,颤颤抖抖地来了。一公里路程,他走了一个多小时。他和“老坚决”是当地两个最老的共产党员,解放初期,他俩一人拉一个绳头,一条绳索绑过十几个土匪。可在植树问题上,两人意见不投,经常争得脸红脖子粗。这些年,“老坚决”用自己的心血染绿了万庄,锁住了肆虐多年的风沙,倔强的路道林心里服气了,常到林场与老友聊聊。现在老友一朝永诀,路道林老人十分悲痛,“老潘,我为你送行来了!”让人扶着鞠了三个躬……
万庄村83户人家,家家来了人。附近的村庄来多少人数不清,村中的街道都站满了。挽帐上面寄托着乡亲们的哀思和崇敬,两幅最长的挽帐上分别写着“功在当今,泽波未来”、“植树万株,荫及后世。”
为一位普通农民举行的追悼会,震撼着成千上万农民的心灵。主持追悼会的乡长,把潘从正老人称为“人民的功臣”。副县长在悼词中,叙述了“老坚决”爱树造林的非凡经历,说为民族做好事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万庄乃至全乡全县的人民,都从“老坚决”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他的那个坚决劲,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是最宝贵的遗产。今日的万庄林场贡献更大了,近5年间,就向豫东的民权、睢县、商丘等县市和山东省的一些地区提供了300多万株树苗。宁陵县的许多地方,过去连斑鸠做窝的地方都没有,如今绿洲片片,农桐(泡桐)间作、农条(白腊条)间作、果粮间作的面积扩大到47万亩,“绿树成行,瓜果飘香”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都是“老坚决”的精神结的果呵!
代表乡亲们致词的沈广友,本是一条铁汉子,此时也哭得像泪人一样。“潘老伯,你当初在草棚地印子里,沙土埋住了你的铺盖,迷住了你的双眼,堵住了你的出口,你是硬从沙土下爬出来呀!大冷天,河里结着冰,你却呆不住,到处拣树籽,是铁人也熬不住呀!风沙把小树苗埋住了,是你趴在地上,一棵棵扒出,手指磨出了血。树叶和野菜,我吃着苦得要命,你却说:中,好吃!你受了多少苦哇!”沈广友擦擦泪,继续诉说:“潘老伯,从年过60到87岁,多少人在家享清福,而您一直住在林场,干在林场!从万庄到蒋庄的路被冲坏了,您不让别人动手,自己用尿素袋子装土去垫。您提不动就拖,腿脚不行了就爬着向前拉。您垫好了这段路,也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艰苦创业的路啊!”
“老坚决”的次子潘富修也有一肚子话要说。爹,您爱树,铁了心,这俺知道。您给孙子起的名字都有一个林字。您的两个孙女生下后,请您起名,您说一个叫喜枝,一个叫鸟儿吧!后来,您又给重孙起名叫冬青。您老想得对,没有树,哪有喜枝和鸟儿啊!大,您的树林在,您的儿孙在,您放心吧!
“老坚决”还未入土,他的儿女们强忍着悲痛举行了家庭会议。潘自修自告奋勇说:“我是老大,大的班我来接。”办完丧事第二天,他就带着全家七口搬进林场。
一棵棵小树身上长满的绿疙瘩,报告着春天来临。潘自修拿起父亲生前用过的铁锹,挑起了管理万庄林场的担子。小屋依旧,主人换了。就像长流不枯的清水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