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严在当严处 爱在细微中——沈阳电力专科学校整顿校纪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1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严在当严处 爱在细微中
——沈阳电力专科学校整顿校纪一瞥
新华社记者 刘欣欣 张非非
沈阳电校治校之严闻名遐迩。
无论走进哪个学生寝室,你都会看到被子叠得有棱有角,而且一律摆放成45度角,脸盆、毛巾、鞋子等物品全都摆放成线。一位军官看后赞叹不已:“这里可以和我们最好的营房媲美。”
学校规定晚10点就寝,校领导介绍说,只要熄灯铃一响,学生宿舍一两分钟后就能全部熄灯。真能这样吗?开学后的第4天,记者悄悄地到校观察。果然,铃声过后,灯火通明的宿舍一分钟就变成漆黑一片。
朋友来了,在宿舍喝点啤酒似乎是人之常情,即使违反纪律又算啥大事?可在这里一位团支书却因此被撤了职。
一个学生一学期缺个三四天课在哪个大学都是常有的事,顶多给个警告处分,可在这里近3年就有8名学生因一学期旷课超过24小时被勒令退学。
在这个校园里,看不见出早操、上课迟到的,看不见就餐拥挤“加楔”的,更看不见抽烟喝酒玩麻将牌的……
充满爱的严与表现为严的爱
管得这么严,学生会不会有逆反心理,甚至怨恨老师?
党委书记章心荣说:“父母有时打孩子,为什么孩子不记仇?因为他知道父母是恨铁不成钢。我们这许多老师以父母般的爱心,时刻关心离家求学的孩子们,使他们真切地感到:严并不是整治他们,而是出于盼他们早日成才的一片苦心。”
53岁的阎宏环是全校有名的“严”老师。一次班里一个学生打架,被他严厉地批评。事后,这个学生发高烧了,阎老师亲手做了病号饭送到床前。学生感动得哭了。
在沈阳电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学生有病,老师必送病号饭,住院必去看望。一位患骨癌的学生,3月里想吃西瓜,班主任自己掏钱花5.60元1公斤的高价买了一个大西瓜送去,学生的母亲感动得落了泪。热动873班一位同学得了阑尾炎住院动手术,班主任温希东老师和妻子给他做了一个星期的病号饭。
在沈阳电校,对考试作弊者,一旦发现不仅记零分,而且还不许补考。处罚得也许太严了。但是,能像这里的老师那样关心学生的学习,却是值得称赞的。
临近期末时,一位同学有病住院,孟喜媛老师连续半个月到病床前帮助他补习高等数学,使他期末考试顺利过关。毕业后学生久久不能忘怀,写了一封信:“尊敬的孟老师,你是我沈阳的妈妈……”
一位学生受到父母离婚的精神打击,无心再学习了。班主任何冬梅老师买了生日蛋糕和水果为他庆祝生日,并送给他一份生日卡。学生深受感动,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望。后来他回送给老师一份别致的生日礼物——一尊观音像,并写道:“永似菩萨心!”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正是这种充满爱的严,化解了学生对从严治校的逆反心理。
1987年入学的热动力专业学生郭德强说:“在别的大学,晚自习可上可不上,咱这里规定必须得上,否则算旷课。刚入学时,我很反感,觉得这样规定是不是有点过了?可时间一长,我就体会到从严要求可以使我们多学知识,不然青年人一贪玩,光阴就浪费了。这是更深沉的爱。”
变“豆腐纪律”为铁的纪律
沈阳电校也曾困惑过。
1985年秋,这个学校由中专升格为大专。当时不少人认为,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就得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因而放松了管理。结果,3000多人的校园里很快出现了无故旷课、不出早操、夜不归宿、就餐拥挤、考试作弊等纪律涣散现象。就在这时,全国一些高校闹学潮,电校的一些学生也卷进去了。这对学校领导震动很大。他们扪心自问: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如果不把他们教育好,能对得起家长和学生本人吗?再从国家的角度看,培养电力行业的技术人才,要保证安全供电发电,不养成一丝不苟的作风能行吗?于是,学校提出,要从严治校,建立起铁的纪律,而不是“豆腐纪律”。他们针对学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在1986年初公布了《从严治校的11项决定》。
1986年“五一”节放假,有40多学生无视校规,不按时返校,这么多人犯规怎么办?学校没有受“法不责众”的影响,而是坚决按“8条”规定,凡旷课4学时以上全部给予警告处分,并张榜公布。看榜的人直咂舌:“好严哪!”
一名学生因打架被勒令退学,可是学生家长关系多,一直找到电校上级领导说情。校领导硬是顶住压力不更改决定。
对考试作弊,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现象,学校也大张旗鼓地狠刹了几个月,纪律很快就好了起来。趁热打铁,学校又进一步制定了《学生行为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对学生日常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并评出甲、乙、丙、丁4级,同评奖、评优和奖学金挂钩,毕业时择优分配,借以规范学生的行为。
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若仅从制度条文看,沈阳电校的规定同其它学校都差不多,沈阳电校只是说到做到,执行得严。有谁知道,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遵守纪律习惯,这里的老师付出了多少心血?
开学后的一天晚上,学生宿舍熄灯后,记者碰见一位30多岁姓刘的女教师,她领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这么晚了您还没休息?”她说:“有点不放心,学生们如果晚上休息不好,白天上课就没精神,所以我常来督促一下。”这朴实的话,饱含着多少深沉的爱?我们不禁肃然起敬。
我们又进一步了解到,电校的许多班主任、辅导员,甚至系主任几乎天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每天早上6点多,他们就开始和学生一起出早操;晚上10点,学生宿舍都熄灯了,他们还要在走廊转上几回才肯离去。难能可贵的是,这里有这么好的一个群体!他们共同为着一种神圣的爱而默默地献身。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