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发挥党员学生的先锋作用——复旦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纪实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1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发挥党员学生的先锋作用
——复旦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纪实之二
本报记者 萧关根
“在党的威信受到严重损害的关头,如果我不表明自己的信念,就等于丧失了自己的责任心。”党委负责同志看到历史系学生刘罡在入党申请书中写的这段话,心中为之一亮。
在去年春夏之交血与火的考验中,虽有极少数人提出退党和“拒绝入党”,但更多的人对我们党抱有坚定的信念。复旦大学党委的同志感到,青年学生像是一座丰富的矿藏,自己的责任就是寻找闪光的东西,让它发扬光大。
经过调查发现,全校有29位学生在动乱中提出了入党申请,另外不少人在动乱中进一步坚定了对党的信念,向党组织表述真诚的愿望。有的同学还在复旦校园里坚持与“高自联”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参加“未来记者南疆考察队”两位同学,是在老山前线的烈士墓前写的入党申请。
宣传和发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思想成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历史系在学生中开展“什么是一个共产党员标准”的讨论。在“未来记者南疆考察队报告会”上,梁泓代表考察队提出了“祖国的纤绳我们拉”的响亮口号。党委让申请入党的同学参加第13期业余党校,向600多名学生党员作报告。
开学后两周内,又有51位同学提出入党申请。中文系张伟说:“我在风波之后提出入党要求,有人嘲讽我是‘发国难财’、‘政治投机’,然而我经过认真思考,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对于这些学生入党的坚定信念,学校党委是既热情又慎重。党委领导亲自找他们个别谈话,严格审查后,同意一些系党总支的意见,批准新闻学院齐全胜、梁泓、历史系刘罡、张骏,法律系郭立、王伟文,管理学院杨晓耘7位同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2月8日,7位新党员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这是动乱后上海高校中发展的第一批新党员,在校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党组织增加了7名党员,更在于表明党是充分信任青年的,是欢迎真诚信仰党的事业的先进青年入党的。这一举动对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和辛勤工作的政工干部都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许多同学写信或当面向7位新党员表示理解和支持,要向他们学习,一些同学起初不理解7位同学的做法,当他们知道7位同学在动乱中立场坚定,平时表现也很好时,也开始有人表示“迟到的祝贺”。
1990年1月11日,党委副书记王荣华在学校思想工作会议上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时,以十分喜悦的心情告诉大家:现在,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学生越来越多,已增加到137位,全校共有党章学习小组67个,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小组11个,参加学习的学生有944人,为我们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0年元旦钟声敲响的时候,复旦校园里响彻着这样的声音:“我们庆幸生活在今天,看到了十年改革一瞬间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神奇而丰腴的变化……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融为一体,新时代的乐章一定会在我们手中奏响。”这是学生会的《迎接90年代宣言》,它说出了复旦大学近万名学生的心声,反映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