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王教授的星期天门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1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医风医讯

  王教授的星期天门诊
本报记者 孟晓云
听说,王绵之教授的家有两大特点,一是门虽设而常开,二是家中凳子特别多。找个星期天,我推门一看,果然如此。一间14平方米的写字间,两只沙发,十几把折叠椅上坐满了人,小凳子排到了过道上,还有人站着。不时有人敲门,不用去开,门是虚掩着的。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不为过,这往来不断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求医者。
我坐在候诊者中间观察着,屋里人虽多却鸦雀无声,静默中弥漫着一种期待和敬重。只有王绵之不时地问诊、切脉、开方,忙个不停,偶然说几句笑话。
王绵之是北京中医医学院的教授,祖传世代医家,到他已经是第19代了。他身兼数职,例如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还是全国政协委员,但是他说他真正的职业是医生。中医医学院为他在国颐堂开设一个门诊,一上午只有30多个号,凌晨两点就发完了。慕名求治者不甘心,或托人介绍,或千方百计找上门来,王教授虽素昧平生,总不忍心让患者失望,就这么着,也记不得从什么时候起,王教授在家里办起了星期天门诊。
王绵之擅长内妇儿科,疑难杂病及温热症。他治过小脑萎缩、声带息肉、脑干肿瘤,都是经西医诊治之后又来找他的。
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有一幅婴儿的照片,憨态可掬。我问:“王教授,这是您的孙儿?”
“不,差着国籍呢,这是个日本孩子。”
30年来,王绵之治不孕症不下500例,这一例“涉外”。丈夫是在中国学习的日本留学生,夫人来探视,结婚数年不孕,来请王绵之解难。治不孕症需要时间,为此,这位夫人在中国住了一年,服药5个月后怀孕,当中几次险些流产,终于保住,生下了照片上那个憨态可掬的孩子。
王绵之没有休息日。星期天家庭门诊已有30年的历史,晚上也经常有人来求诊。没有亲疏贵贱之分,也不管相识不相识,只要有病,就给你看,分文不取。说来你也许不信,有一次王绵之自己生病住了医院,还有人找到病房去请他看病。
王绵之毫不在意,他经常说:“我是服务行业,24小时值班。”
老伴是1978年才来北京的,这之前,他单身在京,为给找上门来的人看病,常常顾不上吃饭,饿了以点心充饥。他幽默地说:“我一个月吃过18斤桃酥,创最高纪录。”
老伴来京后,他依然故我,家里人来人往,乱哄哄的,举家不安。现在家里人都习惯了,星期天全家6点半起床,7点多就有第一拨病人来了。
老伴说:“我老怕他太累,到底是快70的人了。”
儿子说:“你说累不累,反正我替爸爸抄药方手都抄酸了。”
王绵之却说:“我是病人一到就来了精神。”
有人说医生具有佛家心肠,我却从王绵之身上看到一种对人生、对事业、对他人的极大热忱。他在工作中感到的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30年如一日乐在其中,这恐怕不是“任务观点”、“情面难却”所能包含和解释得了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