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1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侯若石
当前,国际贸易领域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增长加快。1980—1985年,发达国家从世界各国进口制成品的年增长率为2.8%,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制成品的年增长率为8.7%。1987—1988年,前者升至17.6%,后者则高达28.5%。二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受其损害最大。例如,1987年,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受到发达国家非关税壁垒限制的比重达28.4%,而发达国家制成品出口受到同样限制的比重仅为19.2%。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了三个新特点:第一,由于非关税壁垒日益多样化,一些貌似正当的手段(如卫生防疫检查)被用于限制进口。第二,双边保护手段增多,如美国利用所谓超级301法案对巴西和印度的进口制裁。第三,由于欧洲共同体将成立统一大市场和美加建立自由贸易区,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变得更为间接。除此之外,美国还更多地动用了所谓对等报复手段。如,使用新贸易法案中的反倾销条款,以“不平等贸易”或“非理性贸易”为借口,用保护手段打击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其目的不仅在于限制对美国的出口,还在于压发展中国家增加对美国制成品的进口。与欧洲共同体相比,美国的反倾销措施使用频率更高。1980—1987年,美国为700次,欧洲共同体为300次。
1985年以来,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大幅度减少贸易逆差,产业结构调整也效果不佳;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对美国的进口渗透率不断提高,1980年,占美国制成品消费量的比重为3%,1988年升至5%,欧共体和日本只分别为4%和3%。进入90年代,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将继续加强,表现为对不同国家和不同产品存在贸易保护程度上的差异性。
首先,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进口渗透率(即进口占美国消费量比重)高的产品,因为,根据过去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对美进口渗透率越高的产品,受到美国保护手段的打击越烈。1980—1985年,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对美进口渗透率从2%升至3%,该类产品受美国保护手段的进口限制比重从56%升至70%;金属材料进口渗透率从1%升至2%,美国进口限制比重从10%升至43%。
其次,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将倾向于针对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1985年,低收入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受其进口限制的比重为67%,下中等收入国家为53%,上中等收入国家为57%。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到90年代,对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重将升至75%,下中等收入国家将升至64%,上中等收入国家可能降为48%。
美国对不同发展中国家和不同产品的贸易保护程度的差异性,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为力求宏观经济稳定,美国的经济政策主要着眼于控制消费和保护就业。低收入国家的出口制成品以大量消费、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为主。美国要实现上述经济目标,必然限制其进口。为减少贸易逆差,它力图增加出口,并相应调整产业结构,使之升级。因此,美国对有利于上述目标的进口零部件,特别是技术密集型的零部件,必然放松限制。这类产品的品种、形式多样化,需求弹性高,生产企业在美国各州分布较广,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利用国会或舆论向政府施加贸易保护的压力较小。这类产品往往是由发达国家或中等收入国家向美国出口的。
90年代,美国对不同进口产品的贸易保护程度将取决于:第一,进口占消费量的比重是否超过出口占生产的比重。第二,就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所占就业比重大,贸易保护程度将加强。第三,生产技术。使用普通技术生产的产品的贸易保护将加强。第四,产品的产业关联程度。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在升级,对美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更具吸引力,它们更倾向于向美国出口贸易保护程度低的产品。低收入国家则缺乏这种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