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晏殊的家风——读书随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1
第8版(副刊)
专栏:

  晏殊的家风
——读书随感
晏政
看了2月23日《大地》所载《家训胜“万金”》一文,不由想到要给敝姓先贤晏殊的家风写点介绍文字。
晏殊是北宋时期的词坛泰斗,被誉为“导宋词之先路者”。虽然他历居显官要职,但其治家之道在史书上是语焉不祥的,又少有这方面的轶事传闻,更不见他有什么教子家书、家训之类的东西载诸典籍,刻诸碑文。晏殊大概是个身体力行派,或曰身教重于言教派吧。从笔者所接触到的一些零星史料中可以看到,他的家风是比较正派而又严格的,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欧阳修在《神道碑铭》中赞颂晏殊说:“其于家严……未尝为子弟求恩泽。”这话不假。晏殊曾因事开罪过皇帝老倌儿,“罢参政知事”,挂了个工部尚书的空衔“下放”到颖州当知州,后徙知陈州。在陈州期间,仁宗皇帝有一天忽然记起了这位外放的“旧学”老师,问宰相:“晏某居外,未尝有所请。”皇帝是说难道晏殊就没有一点儿个人的要求提出吗?宰相把这个信息捎给了晏殊。按常理揣测,这是他自己要求调回京城或者为儿孙“求恩泽”的绝好机会。可是晏殊只是给皇帝写了封信,“问起居而已”。公元1054年,晏殊64岁了,“以疾归于京师”,病重了,仁宗不仅派太医“朝夕往视”,而且准备亲临府第去看望他。这本来又是个“临终托孤”,为子孙“求恩泽”、谋前途的好时机,然而这个倔老头儿又一次放弃了这个“最后的机遇”,递上一纸奏文,谎称病势转好,不敢“以疾病扰吾君”。晏殊不依仗皇帝的宠信谋求私利,于此可见一斑。
晏殊身历北宋真宗、仁宗二朝,这两个皇帝都曾对他“倍加信爱,受特遇之知”。他做过礼部、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尚书,拜过枢密使,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至宰辅,爵临淄公,可谓权倾一时。当时许多手握重权的达官显宦,例如范仲淹、孔道辅、韩琦等皆出自其门下,当过宰相的富弼还是他的女婿;至于由他亲手提拔的各级各类官员,更是难以胜数,其官场“关系网”既广且密,自是意料中事。然而令人奇怪得很:晏殊的八个儿子中,竟没有一人仕途显达,当的都是芝麻粒儿大的闲差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那位大名鼎鼎的小儿子晏几道,不仅“文章翰墨,自立规摹”,而且“忠厚耿介,谨守父风”,用现在的话说,可算是德才兼备吧,但终其一生,却“沉陆于下位”,他的名字见遗于《宋史》,即其故乡《临川县志》亦缺而不载,在沉默潦倒中度过了一辈子。从这种父荣子“贱”的强烈反差中,我们不是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视到晏殊治家之严格、正道么?
黄山谷在《小山词序》中说晏几道有“四痴”,例如“仕途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人百负之而不恨”等等。应该说,这都是做人的很好的品格。而这些品格的形成,显然是同晏殊的家庭教育、家风熏染分不开的。晏殊不仅注意子辈道德规范的教育,而且重视引导他们像自己一样“潜心六艺,玩思百家”,终于造就出了晏几道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一代词宗”。晏几道继承家学,光大父风,同他的父亲一起并称“北宋临川词二仙”,其小令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过乃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不能不是晏殊家教的骄傲。晏殊没有利用职权为儿孙谋求一时“恩泽”,却为中国文学史奉献出了一颗璀璨的艺术之星,这难道不是他治家之道的高明而独到之处吗?
我赞成《“家训”胜万金》推荐吕坤的《家训》。这篇碑文确实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贯穿了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崇高的传统美德”,至今读来仍富教益。但说这《家训》胜过万金,似又言重了一点。因为在我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达官显宦、文人学士留下来的家书、遗训,何止万千,但他们的后人能恪守祖训、照此办理者又有几人?!家训虽好,不过徒托空言。有句名言:“一个实际行动远远胜过一打宣言”。我们为弘扬民族文化,今天仍然愿意读读吕坤式的《家训》,从中可以得到某种启迪。但我想更需要提倡的,恐怕还是晏殊式的“身教重于言教”的家风,用以作为自己治家的某种参照系!有感于此,是以为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