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鼓曲唱曲展风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1
第8版(副刊)
专栏:

  鼓曲唱曲展风采
张世英
早春2月,上党古城到处标语高悬,彩旗招展,欢歌笑语,一片欢腾。长治市人民迎来了“长治杯”全国曲艺(鼓曲唱曲部分)大赛。
这次大赛是由中国曲艺家协会、长治市人民政府、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
全国曲艺品种近400个,80%以上是唱的或有说有唱的曲种。近几年来,由于诸多原因,曲坛一度出现了唱的不如说的受欢迎的现象。尽管如此,绝大多数从事鼓曲唱曲艺术的同志仍坚守民族说唱艺术阵地,为弘扬民族文化默默奉献。从各地众多曲艺节目中推选出来参加这次大赛的140个节目,就是近年来鼓曲唱曲艺术的新收获。
这些节目的题材风格样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汉族的京韵、梅花、西河大鼓,苏州弹词,二人转,山东琴书,河南坠子,潞安大鼓,上党鼓书,上海说唱,四川扬琴、清音,还有少数民族的好来宝、折嘎。大多数节目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现实生活的新面貌、新思想,有较高的思想艺术质量。少量的传统作品也赋予了新意。
参赛的演员和伴奏人员都是中青年。不少是早已闻名的曲艺佼佼者,也有一些近年来出现在曲坛上的新人。他们热爱曲艺,有强烈的事业心,朝气蓬勃,勇于创新,显示出曲艺队伍后继有人,曲艺事业大有希望。
在鼓曲唱曲中,音乐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参赛作品的音乐唱腔设计、伴奏来看,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创新。在保持曲种特点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勇于创新。如京韵大鼓《长江第一漂》,在保持刘(宝全)派擅长演唱金戈铁马的风格上,又结合作品内容,设计了许多新腔曲调,由于完全融化其中,仍不失京韵的特点。四川扬琴《浣华夫人保成都》的音乐设计,既保留了四川扬琴板腔的体系,又对其冗长、拖沓的节奏进行了改造。同时还挖掘整理,采用了百年不用烘托气氛的闹台,表现战争的将军令,刻画各种人物的浪眼三板传统曲牌,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虽然伴奏有扬琴、鼓、京胡、二胡、琵琶几件乐器,但演出却有千军万马之势,壮烈雄浑。
花朵,要靠栽培浇灌。正是各方面的众多人士把心血和汗水洒在曲艺艺术园地上,才开出了茂盛的花朵。长治曲坛新人崔常娟表演的潞安大鼓《柳二狗与小广州》,获得了表演一等奖,这其中也有着著名曲艺家魏喜奎的心血。这位老艺术家不辞辛苦,两下长治为她辅导。
四川著名清音演员程永玲为了培养新人,她自愿放弃了参赛的资格。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放弃业务演出,掖奖新人担任评委。
许多评委,不是从本地区、本单位利益出发,而着眼于培养人才,发扬了高尚的风格。担当评委的高元韵、魏喜奎、刘兰芳、程永玲等中老年艺术家,还不辞劳苦到工矿慰问演出。
(附图片)
(左图为崔常娟表演潞安大鼓王支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