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雪系父女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2
第3版(两会新闻·体育)
专栏:

  雪系父女情
“呼哧、呼哧……”郝中原喘着粗气,扛着雪板,背着女儿郝世花,涉过没膝的大雪,艰难地行走。头系红绫子的小姑娘趴在父亲宽大而温暖的背上,童眸中流出对父亲的无限感激。
就这样,父女俩来到被大雪覆盖的水坝坡上,训练开始了。“放!”父亲一声令下,女儿如一只灵巧的“长白雪燕”,脚蹬雪板,手撑雪杖,左拐右转,冲下山坡。
一次、二次……七次、八次,滑下来,走上去,洁白的雪坡留下了父亲深深的脚印,印下了女儿滑出的轨迹,洒下了一滴滴饱含着父女深情的汗水。
这是1983年以前的事了。
1983年,父亲把10岁的娇女儿送到了吉林省通化市体校业余滑雪班。那天,父亲的眼里充满了期冀,他多么盼望女儿有一天能当上全国冠军,甚至在亚洲、在世界……
1984年9月,女儿升入了体校正式滑雪班。体校住宿床位紧张,女儿仍住在家中,家离训练场地远,夏天陆训,父亲半夜3点半钟就起床,骑着自行车带女儿去训练,6点半再把女儿接回家。来往20多公里崎岖的山路,一对车轱辘载着父女情。
不久,滑雪队有4人要去长白山冬训,名单上没有女儿的名字,父亲立刻找到教练恳求道:“经费由我个人负担,你们让她去吧!”教练感动了:“好,你女儿是棵好苗,大家省点钱匀着用吧。”
随着岁月的流逝,女儿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使酷爱滑雪运动的父亲感到自己再帮助女儿已力不从心。他找到女儿的教练请教,他要入滑雪训练的门。
1987年12月,女儿随我国滑雪名将金雪飞、王桂芝到美国训练。临行前,父亲千叮咛万嘱咐:“国家花钱培养你,你一定要刻苦训练,回来报效祖国。”
中国—美国,9天一个周期,父亲与女儿传递着信息:一边是殷切的鼓励,一边是拚搏的汗水。女儿6个月后回国时,成绩已接近了金雪飞。
回国后训练,父亲依旧每天下班到雪场看女儿训练,这使女儿练得更苦了。别人滑一趟,她滑两趟。没有索道,她爬山上去,脚都磨出了泡。但她不言不语,心里时刻想着自己的承诺:“爸,我要滑不好,对不起您。”
1988年,她在全国青年滑雪锦标赛上独得速降、大回转、小回转、超级大回转4枚金牌,而后又连创佳绩,被专家们认为是“中国未来最有希望夺得亚洲高山滑雪冠军的女选手”。
通化市国营8201厂的工人们说:“郝中原有个好女儿。”
                 新华社记者 胡浩 周长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