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海南也得警钟长鸣——海南省省长刘剑锋谈“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大家来谈“水”

  海南也得警钟长鸣
 ——海南省省长刘剑锋谈“水”
本报记者 陈健
记者:来海南前我一直有一个印象,海南是个丰水省份,不存在缺水的问题。可是环岛转了一圈,觉得海南也常年存在着水量不匀、干旱、水质等问题。您看呢?
刘剑锋:你提出了一个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从表面上讲,海南是不缺水的。这里多年的年均降雨量为1700多毫米,全岛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98条,年水资源总量在313亿立方米左右,人均达4800立方米,远高于全国人均2700立方米的水平。但由于降水量在时间和地域上的不均匀,以及在水资源开发管理上的问题等原因,我省在水资源问题上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和危机。突出的是西部常年受旱,现在全省仍有39万人饮水困难,上百万亩土地因缺水而未得以开发,部分市、县因水量不足,发展受到制约。随着海南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必将猛增。若不从现在起抓好水资源管理,则供求矛盾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就不可避免,新的生态隐患就会出现。
记者:不过,我看到全岛沟渠纵横,很多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基本建设热火朝天,水利建设的形势还是喜人的。
刘剑锋:是的,我们省委、省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很重视,去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全岛有各类型水库318座,其中库区工程不安全的有119座。不少水库设施老化,人畜破坏严重,渗漏损失很大,加之管理不善,队伍不全,水资源的利用率很低。
更为严重的是盲目开采地下水。海口市60年代打的水井是自流的,地下水能喷出地面2—3米高。近年来,超量开采,水位已大幅度下降,低于海平面20米,形成了600—700平方公里的大漏斗,而且还在以每年2—3米的速度继续降低。这样下去,很可能出现海水入浸、地面下沉,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开采地下水,海南从现在起就应该警钟长鸣。
记者:看来,海南把水作为基础设施中的重要内容来抓,显得比其它经济特区更为紧迫。
刘剑锋:这也是逼出来的。我省目前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已达48亿立方米,按发展规划,到2005年,全岛需水量将超过80亿立方米,达到专家们说的“临界状态”。因此,要使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及早处理好水的问题。一方面合理开采,不破坏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在生产和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还有一个是水质的污染问题。很多工业化国家在水的问题上都走了一段弯路,这是我们必须借鉴的。海南的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是祖国的宝岛,具有很大的旅游优势。如果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注意污染问题,将贻害子孙后代,历史不会饶恕我们。
记者:现在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已十分明显,可在海南这种丰水省区讲正视水资源潜在的危机就显得十分难得。请问这种思路是怎样形成,又打算怎样贯彻这种思想呢?
刘剑锋:我认识水的问题是在前年,水利部的老领导钱正英同志来海南调查时,向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回北京后她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出,海南不能忽视水的问题,如果忽视了,不管你经济发展得如何好,都将受到惩罚。1987年和1988年连续两年大旱,也使我们深深感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性。
今天,我们已把水作为海南开发中打基础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大家已逐步建立起这么一个共识:海南的水问题必须从现在抓起,从中长期出发,避免供需矛盾尖锐化,避免走经济发展了,又被迫回过头来治水的路子。
古人云:“治水者治天下。”我们是人民政府,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从现在起,我们主要着手抓强化水政队伍建设和措施的落实;制订相应的地方法规,依法治水、保水、用水;抓紧落实节水措施,新建一批水源和调水工程,我省仅把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20%,每年就可节水8亿立方米;注意生态平衡,保护森林资源,搞好水土保持,等等。我相信,从现在起,我们从严抓管,海南岛的水危机是可以避免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