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山绿才能泉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山绿才能泉涌
严元俭
我的家乡——浙江省江山市吴村有个特色:泉多。
我家的屋后是猪羊岗,岗这边有二房井、四家井等六七眼井;岗那边有皮石青泉、坞加底泉等八九洞泉。离家300多步是长塘岗,岗两边也有泉井10多眼。
我爱家乡的泉。小时候和青年时期,在山上打柴,在山下种田,夏日里渴了,便就近来到山下田头的泉坑边,跪下,俯身,用手轻轻地划开浮在水面的几丝青苔,然后伸头喝一个饱。嗬,那滋味,清凉、甘甜,舒服得没法说。
我们村的老老少少出门劳动都不带开水,渴了就去吸野泉。我那上厅井边的堂二奶奶更绝,夏日中午吃干饭时,常端着饭碗来到井边,舀一勺清泉放在井筒上,扒几口饭,饮一口泉水,有时干脆将泉水浇在饭里头,时嚼时喝,有滋有味。
10多年前,突然发生了一场恐慌——清泉之乡出现了吃水危机。
那时,我们家乡的泉水似乎变懒了,越流越少,越流越慢。天旱年景,山边的一些泉坑枯了,村里的井水浅了,吃水供不应求,先是半夜起床“抢水”,村里的井水“抢”光了,只得到半公里外的下游去挑水吃。
清泉之乡缺水吃的原因在哪里?人们发现:泉枯泉涌,流大流小与山上的树多树少直接有关。1958年大炼钢铁,山上的树木被滥砍滥伐,这之后,山下的泉水就越流越少了。
好在家乡来了位董朝才当吴村公社(后改乡)书记,他带领我们在猪羊岗和长塘岗造下了杉木林。后来老董调走,老祝、老徐、老姜相继接任。尽管他们姓名、脾气不同,但抓造林育林一个样。这样抓了十几年,家乡的山山岭岭又全绿了。
山上林茂,山下泉涌。
前年大旱,村里村外的井水都是满满的。今年回家过春节,我到山上山下,垅头垅尾转了几圈,只见处处泉水涌流。长塘岗的山泉前几年是季节泉,春夏丰水期泉坑是满的,秋冬枯水期泉坑就断流;今年不同了,大年三十我到泉坑边,仍是清水一汪,馋得我又跪下去喝了两大口。
尝着甘甜的山泉,更觉得前人所说“好山才有好水,治水必先治山”,确实是个真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