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坚实的成功之路——记莱芜市第一拖拉机配件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坚实的成功之路
——记莱芜市第一拖拉机配件厂
许旭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拖拉机配件厂是一家乡镇企业。九年前,许庆奎任厂长时,该厂只有一圈破砖垒成的院落、十几间破房子,一堆二齿钩、大粪勺等产品,外加债务十多万元。如今这个厂楼群高耸,机器轰鸣,已有职工一千二百人,固定资产一千二百万元,累计创造利税二千四百多万元。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莱芜铁矿石储量丰富,全国大型钢铁厂之一的莱钢就在这里。许庆奎经过调查了解到,生产拖拉机配件既可利用当地钢铁资源,又会有可观的利润。于是,他们决定立足当地资源,为农业服务。
许庆奎选择了这条办厂道路,以拖拉机配件为主导产品。他们陆续开发了12型拖拉机配件等四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
一九八五年初,工厂已有了生产、办公大楼,一定先进水平的设备。这时厂里一些干部想逐步减少农机件生产,上尖端项目,主攻出口。许庆奎没有急着表态,他拜访了几位经济专家,征求他们的意见,最后明确了态度:这个想法不错,但是,我们工厂刚刚建立了生产农机配件的基础,正在朝大规模高质量方面过渡。不应减少而是应该扩大农机件的生产;上尖端项目,现有的企业条件还不适应。
许庆奎决定不贪大求洋,继续扎扎实实搞好农机配件生产。
回炉铁屑,炼出符合质量要求的铁再利用,一直是个难题。这个厂每天有大量的铁屑运出卖掉,价格是八十元一吨。许庆奎带领厂里的技术人员经过几十次的试验,终于闯过了铁屑回炉技术难关,使铁屑身价一下子提高了十倍。
倒大双铸造冲天炉,由于燃烧工艺问题,一公斤焦炭只能化六公斤铁,并且还达不到铁水的最高温度要求。通过技术革新,该炉一公斤焦炭的化铁能力达到了十公斤,铁水的温度也达到了要求;产品成品率由过去的百分之八十四上升到百分之一百。
为了提高职工技术素质,许庆奎狠抓了技术培训,职工人均接受培训时间已达到一千小时,全厂职工劳动生产率比培训前提高百分之四十三。
许庆奎立了一个制度:
厂、科室、车间的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每月必须有四天时间与工人在车间一起劳动。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同车间工人一起劳动,及时了解生产情况,随时改进生产技术,也密切了同职工的关系,全厂职工一条心,企业越办越兴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