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蒹葭苍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2
第8版(副刊)
专栏:

  蒹葭苍苍
张艳蕊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小时候,第一次读到这优美的诗句时,还不知蒹葭为何物,便被这梦一般的意境所陶醉了。
后来,读的书多了,我知道蒹葭就是芦苇,也知道世人对它的评价。什么“蒹葭倚玉树”,“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什么“芦苇节节空”……芦苇,简直成了“质轻”的代名词,成了文人墨客的众矢之的。因此,潜意识里我常有要见见芦苇的念头。
想不到,命运真的把我抛向了芦苇荡。1985年,我从故乡来到辽河油田,分配到坐落于世界第二大苇田中的欢喜岭油田工作。
第一次置身于茫茫苇海中,我禁不住为那可爱的绿色发出了惊叹:呈现在我眼前的不正是生命的颜色、青春的颜色吗?无边无际的苇荡,空气中弥漫着苇叶的清香,鸟儿在苇丛深处唱着自己谱写的歌,不时有几只雪白的丹顶鹤从苇丛里飞出……那色、那香、那旋律正似一首美妙的诗。
傍晚,我沿着巡井小路散步。路两旁是水塘,塘上耸起一丛丛的芦苇。我仔细看去,那芦苇实在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细细的杆,细细的叶,简直是放大了的小草。
蓦地,一阵风沙袭卷过来,吹得芦苇低下头,紧接着又是一阵风,几株高高耸起的芦苇被拦腰折断了。好脆弱的生命哟,风吹来时只能低头,它要想在这大自然生存还必须学会忍耐。而那些世人称颂的正直的白杨,多情的垂柳在这里却一株也见不到。因为芦苇赖以生存的土地是它们根本难以成活的贫瘠的沼泽地。
我想,大概正是这特殊的环境塑成了芦苇永远不堪一击的弱点:苇杆是空心的。可是,我怎能过多地责备它,它是被大自然安排到这块荒凉的土地上的,它无力自己选择。
这时,一个穿着绿色工作服的少女走过来,手里提着管钳。那管钳似乎很重,走一段就要歇一下。走到我面前,她停下了。见我手里拿着一枝芦苇,笑着问我:“是新分来的?”我点头,她又问:“喜欢这儿?”我又点头。她告诉我,她喜欢这儿的芦苇,讨厌芦苇脚下的那些浮萍。都生在水塘中,同呼吸大自然的气息,同吸吮大地母亲的乳汁,它们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芦苇能在其它植物难以生存的沼泽地上生根开花,而浮萍却随波逐流,哪儿悠闲飘到哪儿去……
她边说着边掰下两片苇叶,把它们叠放在一起,那两片苇叶在她灵巧的手下弯过来弯过去,互相插在一起,然后她又用纤细的手指拽了拽,这四片小苇叶便奇迹般地组合成一轮精致的小叶轮,串在一根细细的苇杆上,随着风儿欢快地旋转起来。
“现在苇叶还小,只能做风车玩。”她举起刚刚做好的小风车:“等到端午节,苇叶就长大了,包粽子才好吃呢……”
说着,她把小风车递给我:“送给你吧,我该去巡井了。”
她提起管钳向苇荡深处走去,那弱小的绿色身影在管钳的重压下稍稍有些弯曲。微风徐来,小风车在我手里转着,眼前的芦苇不停地弯下,挺直,弯下,又挺直……
我又想起那首优美的古诗: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