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女将军的“遗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3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女将军的“遗产”
新华社通讯员 张德意 新华社记者 贾永
她走了。穿着那双缀有蓝色和黑色补钉的栗色线袜,戎马一生的女将军李贞离开了我们。
在她家里,人们含泪为她清理遗物。这位经过长征、在朝鲜战场上就是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的女将军,除了记录她赫赫战功的4枚勋章依然耀眼夺目外,其它的遗物竟是那么简朴!
室内4把藤椅,是她15年前从湖南搬家时带回北京的。年深日久,椅子的藤条断了不少,已破烂不堪。公务员几次要扔掉,都被她拦阻了。女将军说:“莫扔,补一补,还能用一阵子。”
两只用尼龙绳牵连着的皮箱,是她和丈夫甘泗淇将军赴朝作战时的行军箱。这对已用了整整40年的皮箱皮质老化开裂,但她总是不肯换新的。
在李贞的衣箱里,唯一的一件新衣物,是两年前她过80岁生日时,表孙女为她织的毛背心。直到躺上病榻,才换下了那套60年代缝的棉衣裤。
李贞那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外壳已锈迹斑驳。不知情的人猜想将军夫妇会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实际上她留下的仅仅有11000多元人民币和2500元国库券。这对长征途中结为伴侣的将军夫妇没有孩子,而他们却用自己的工资抚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他们还一次又一次为教育、科研事业捐款。就是这留下不多的一点存款,李贞还要求身边工作人员交给组织,作为自己最后一笔党费和捐款。在场的亲友和工作人员看着那张李贞遗物清理单,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他们说,将军心里装着人民的事业,唯独没有她自己。
女将军不但自己一生俭朴廉洁而且对亲友要求十分严格。养女小力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时,除了铺盖,李贞给她带的仅是一副银针和一个拔火罐,她嘱咐女儿用这两样东西为同志们治病,努力同工农打成一片。侄女毅南和她一起生活了10多年,感情笃深。毅南去农村工作时,她一直送到车站,送给侄女的礼物却只有一双胶鞋、一只手电筒和一个针线包。她告诫侄女:“自己的路要自己闯!”
女将军的庭院中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柿子树,到了收获季节,金黄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尽管她平时爱吃柿子,但从来不尝一个。她说:“这柿子树是公家的,我们谁都没权利随便采。”每年秋霜后,她就让家里人把柿子收下来交公。就连家里每月看过的报纸,她也总是嘱咐整理好送给公家。司机告诉记者,在他为李贞开车的几年间,李贞从未为私事用过一次车。
有一年,久未见面的四妹带着儿子从兰州来看她,想坐她的车到八达岭玩玩,她不肯,说:“这车是公家的,你我都不能用来办私事。”最后,她让工作人员为妹妹、侄儿买了去八达岭的旅游车票。
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女将军留下的物质财富虽然很少,但她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却异常丰富。在老人去世后这段时光里,经她抚育成人的烈士遗孤和革命后代有的赶来见慈母一面;有的从遥远的大洋彼岸寄来哀思。他们说女将军不仅养育了他们,而且教会他们怎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北京市上千名中学生一个个含着眼泪走进灵堂最后看一眼慈祥的李贞奶奶。他们忘不了奶奶一次次拄着拐杖与他们话传统,勉励他们听党的话,做“四有”新人。将军奶奶的谆谆教导至今仍在少先队员们耳边回响。
“无私无畏一身正气悬山河,为党为民两袖清风照日月”,女将军身边的人送给她的这幅挽联,也是她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她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绝非一张“遗物清单”所能包容的。        
 (新华社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