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说到了农民的心坎上” ——人大代表谈稳定农村经济政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3
第3版(两会新闻)
专栏:

  “说到了农民的心坎上”
——人大代表谈稳定农村经济政策
本报记者 凌志军
这几天,许多人大代表在分组审议李鹏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时,都对报告中提出“必须保持农村基本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深表赞同,认为这一条“说到了农民的心坎上”。
山东代表、德州地委书记赵林山说:“农业的问题在农民,农民的问题在积极性,积极性的关键在政策。”来自安徽的农民代表朱成友说:“农村的大政策千万要稳定。”福建代表张明俊说:“现在农民一怕乱,二怕退,三怕大起大落。农民‘怕变’的背后,是渴求稳定的心态。”张明俊是泉州市委书记。他举例说,去年泉州的乡镇企业一落一起,表面看下滑是因为缺资金、缺原料,但农民的心理有压力,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后来,市委下发文件,明确宣布政策一律不变,国营、集体、个体、中外合资的企业,都同样对待,泉州乡镇企业就迅速稳定下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稳定政策这一条还未深入人心。在一些地方,近年来确实有些风在农村吹起来了。有人说,“大包干”的优越性到头了,要另谋出路;有人说乡镇企业早该卡一卡;有人说私营企业的政策要收一收……问他们那里的政策是否真的变了,代表们都说是“刮风”,并没有真变,流言并非事实。几位山东代表说,小平同志去年以来多次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政策都是正确的,不能变。对此,一些农民现在还不知道。
“政策要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四川代表、乐山市市长佘国华说:“农民怕变,是怕变坏,不是怕变好。在保持基本方针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认真总结经验,兴利除弊,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更加充实和完善,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去年,乐山提出强化集体经济的服务体系,这不是要改变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更不是‘归大堆’,而是使政策更加完善、更加稳定。集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办一些农户办不好的事,并未侵犯农户经营权利。农民看清这一点,变‘怕’为喜,粮食生产突破徘徊,1989年总产比大丰收的1984年增长11%。”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