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为民谋利 为民造福——中山市干部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3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为民谋利 为民造福
——中山市干部印象
本报记者 孟晓云 蒋亚平
“建议你们去转一转——灯光夜市、娱乐城、国际酒店、困难户的新居。”一来到广东省中山市,干练的副市长简国森便对我们说。
在众多的景致中最吸引人的还是“柏苑新村”,浅色的楼群,每一幢都有一个极美的名字:“水仙阁”、“珊瑚阁”、“松茂阁”、“牡丹阁”。我们走访了一位医生的家和一位教师的家,宽敞、明亮,风格各异的装修,精美的家具,让人难以想象他们竟是一年前的住房困难户。
“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办事雷厉风行”。房主人如是评价市政府的领导。
听说,中山市把每月15日定为市长接待群众来访日,这个制度已坚持了4年。前几年,来访群众无不对住房困难叫苦连天。仅石岐城区一个区人均住房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就有2100户,其中不少是人均3平方米以下,还有无房户。市长们逐户走访,当看到老百姓三代同居一室时,他们心急如焚,决定立即由地方财政、经济单位、住房困难户多方筹集资金兴建住宅,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不到两年,柏苑、江畔两个新村的126幢楼房拔地而起,1800户住房困难户搬进了新居。
这一幢幢新楼,便是中山市政府领导联系群众最好的见证。
张家边是个著名的侨乡,近10年来的变化令人咋舌,工农业总产值翻了10番,农民平均收入也增加了10倍。
马路两边农民的小洋楼和乡镇企业的高楼大厦栉比鳞次。相形之下,张家边办事处的几间简陋的小平房——办公室兼接待室,显得很不起眼。进得屋去,只见墙上贴着一副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年轻而干练的副区长阮俭航侃侃而谈,从张家边的变化谈到朴素的办公室。“这些房子还是50年代盖的。我们的想法是先搞好生产,搞好群众的生活。”
去年,张家边工农业生产获纯利润1000万元,上缴国家520万元,以工补农140万元,教育费用90万元,用于群众福利事业300万元,而用于区政府日常办公费用只有11.5万元。
张家边的干部有实干精神,去年,36岁的阮俭航副区长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
“谁不想办法,谁就落后。你落伍了便失去责任。”这是阮俭航的名言。有了领导干部的这份责任心和事业心,张家边不愁发展。
阮俭航对我们说:“归国华侨看到的不仅仅是张家边的变化,而是国家的变化,所以他们愿意向家乡投资搞经济建设。”地方的变化,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国家的贡献,这就是群众给我们区干部打的分数。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中山市的干部,上上下下几乎都会开车。
48岁的市农委主任韩卓然开着车送我们去张家边。看我们有几分好奇,他便告诉我们,今天是星期日,不好麻烦司机同志。星期天下乡的时候常有,他就学会了开车。
韩卓然边驾驶,边介绍中山市农业服务系统的情况,到了目的地,情况也介绍得差不多了。或许,节省时间,注重效率,也是他要自己开车的一个缘由吧。
到了张家边,送我们下乡采访的“司机”是阮俭航副区长,理由很简单:工作方便。据他讲,他们区除了一个女副区长不会驾驶外,其余7个区长、区委书记全都会开车。
我们离别张家边,又去了三山镇,一路开车的是24岁的副镇长黄鸿照。“我们需要的是效率。”他说。去年遇到几次山火都恰逢星期日,他自己开车带着一帮人到现场,如果再找司机,岂不把事情耽误了么。学会开车还有不少好处,比如到其它镇开会,车少人多,镇干部自己会驾车就可以少派车,节省费用;再比如下乡一天跑几百公里是常事,和司机轮换着开,可以让司机稍事休息,解除疲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