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背包作风”今又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3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直言不讳

  “背包作风”今又来
张雨生
人要有点精神,工作要讲点作风。战争年代,解放初期,机关干部,包括领导干部,到基层去,背包一背,提上学习用品和洗漱用具,两腿一迈就出发了。这种工作作风,老同志记忆犹新,新一代也略知一、二。那个年代,没人讲条件,也无条件可讲。看到背着背包的干部进村,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幼,会自动涌到村口迎接。
值得喜庆的是,这种“背包作风”在90年代第一春又放出了光彩。从中央到县、乡,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纷纷下基层,体察民情,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对干部下基层,许多单位都做出明确规定,下去的干部一律自带背包,与群众同吃同住,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据报道,一些老农民、老工人看到背着背包的干部进村、进厂,闪动着泪花说:“又像老八路了。”“共产党的老作风又回来了。”
毋庸讳言,好些年来,一些干部与“背包作风”有些疏远。据我了解,有的干部下去,也是住宾馆和招待所的时候多。真正背着背包蹲到基层去的,与群众吃住在一起的,不能说没有,但确实不多了。
眼下干部下基层的目的中央讲得很明确,一是诚心诚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二是向群众宣讲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三是帮助基层的干部群众解决困难。同时,也是使下去的同志增强群众观念,提高和锻炼自己。只要这样做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就会更密切,更融洽。
哪里是基层?这个问题没有不会回答的。工厂、矿山、农村、学校、街道、商店,都是基层。春节前后,中央领导同志下去,下到了几百米深的矿井,与在掌子面上的采煤工谈笑风生;坐到贫困山区贫困户的炕头,喜笑颜开地同农民话家常;在基层的职工食堂里,津津有味地同工人们一块吃盒饭。这就为干部下基层做出了榜样。
下基层的同志,既要插到底,又要蹲得住。到连队的,应该吃住在连队;到农村的,应该吃住在农舍;到工厂矿山的,条件好一些,但同样可以发扬“背包作风”,与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按说,住在哪里,吃在哪里,不是下基层的目的。但应该认识到,工作作风与工作目的紧紧相联。住宾馆,蹲招待所,对领导和机关干部来说,人是下去了,但在群众眼里,还是浮在上面。这样下基层,要得到群众信任,是很困难的。一定的工作目的,要有一定的工作作风来保证。下基层一定要有好的工作作风。作风不深入,不踏实,放不下架子,扑不下身子,就不可能实现下基层的目的。
当然,对干部下基层的工作也不能搞一刀切,下基层的同志是否都要背上背包,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背包作风”作为一种深入基层的优良作风,是我党我军所特有的,是人民群众所欢迎的。
“到基层去”,这句话好说,但要真正做好,并用实际行动交出一张群众满意的答卷,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愿下基层的同志,脚踏实地地下到基层,让“背包作风”发扬光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