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军营知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3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军营知音
本报记者 袁建达
俗话说,朋友好找,知音难觅。硬笔书法艺术家庞中华当初确实没有想到,他的书法艺术在遍布全国的军营里竟有这么多的知音!
从四川大山里走出来的地质队员庞中华,1985年辞去公职创办了“中华钢笔书法函授中心”。第一次招生,报名者多达万余人。而在那些热情好学的青年人中,军营里的战士又占了一多半。
部队是青年的天下,而青年渴望学习,做梦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才。他决心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战士的学习兴趣上,帮助部队培养一批硬笔书法人才。
从第二次招生开始,庞中华在办学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宣布了一项“优惠政策”:凡在云南前线保卫祖国的部队学员,一律免交学费,只交10元钱的教材成本费。办学4年,他共为部队免去12万元学杂费!
庞中华的硬笔书法函授像磁铁一样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干部、战士。老山前线的战士利用拆开的烟盒或罐头商标,写来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信。
“庞老师,我在猫耳洞里特别寂寞。我横着枪,在弹夹上对着你的字帖练习写字。”
“庞老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的字练好了。我的未婚妻看了我写的信特别高兴。钢笔字增进了我和她的感情……”
“庞老师,这也许是我给你的最后一封信,我多么盼望能在牺牲前看到你亲笔写的回信啊……”
军营掀起了练字热。驻北京石景山某部数百人集体报名参加函授学习;武汉空军某医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带领全院人员集体参加学习;老山、法卡山部队报名参加学习者越来越多。庞中华为有这么多部队知音而高兴、自豪。他自己掏钱买了1万册硬笔书法书籍,捐赠给成都军区和广西军区。当他专程去云南驻军讲学和看望学员时,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礼遇:军区司令员派人送他直飞前线机场;他乘坐军用吉普车去基层连队,半路被官兵拦住,剃着光头的团长斟满珍贵的茅台酒款待这位战士的良师益友;他来到前沿阵地指挥部,一队又一队的战士翻山越岭赶来,要同他照一张相;被邓小平同志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的都昌林穿着迷彩服,缠着庞中华不放:“老师,你教我写字吧,我可想学习了!”
1987年,他主办的函授中心首次与解放军报合作,举办了全军硬笔书法大赛。参赛者既有普通士兵,也有团、师、军职领导干部,还有一些年过花甲的老干部。军营中涌现出一批硬笔书法“秀才”,这使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克玉惊喜不已。他握着庞中华同志的手说:“在部队开展学习硬笔书法活动,有利于丰富部队文化生活,有利于陶冶干部战士的情操,也是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活动的一项内容。这项活动要在部队更好地开展下去。”
去年年底,庞中华又在北京主办了全军第二届硬笔书法大赛,并受到总政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军营里有庞中华的知音,庞中华也是广大指战员的知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