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延安精神的哺育——读《延安中央党校的整风学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3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延安精神的哺育
——读《延安中央党校的整风学习》
虞昉
《延安中央党校的整风学习》一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是由在该校学习和工作过的几位老同志倡议,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在中央党校校委会领导下组织编写的。彭真同志在为本书所写的前言中说:“在这部历史资料选集的第一集出版的时候,我提议同志们抽时间读一读,老同志可以从中重温一下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并给予指正、补充,新同志可以从中熟悉一下当年延安整风学习的经验和我们党的一些优良传统。这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全军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团结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新的更大胜利,会有积极的作用。”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方面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党的历史上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中央党校的整风运动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它的一个缩影。
《延安中央党校的整风学习》一书收集了当年曾经在中央党校学习和工作过的老同志所写的回忆文章,也收集了一些从未发表过的党校领导同志的讲话和老同志在当年学习会上的自我剖析与心得体会。这些历史资料,从各个侧面,如实地反映了当年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能给人以很深的启迪。读了这些资料,使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事求是精神
这是党校整风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整风运动之前,不少同志由于长期不同程度地受教条主义的影响,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着主观与客观分离,理论与实际脱节,学与用不一致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学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而不注意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运用于革命实践。
这次党校整风,根据中央的指示,在学习方面确立了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废除静止地、孤立地、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是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
从学用脱节到学用结合的转变,不仅仅是思想方法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的转变。事实证明,没有思想意识的转变,要做到学用结合,言行一致,实事求是,是不可能的。刘白羽同志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说:“我觉得使我受益最深的,就是学习了马列主义,然后用无产阶级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真联系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我所以至今还认为这是好方法,是因为历史上的大革命家、大思想家,总是严格剖析自己,从不掩饰自己的是与非,而后从这个角度接近真理的。”他又说:“我们常说延安整风迎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想最主要的就是由于它改变了主观主义垄断地位而归还于实事求是。解决这个由不实事求是到实事求是的契机与起点,就是每一个人的世界观的改造。”这些认识的确能给人以很深的启迪。回顾在改革开放当中,有的领导同志迷失方向,不看中国的实际情况,照搬西方世界的东西,乱出花点子;或者不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和民主讨论,就信口开河,个人随意决定重大问题。其结果都经不起实践的检验,造成失误。因此,重新学习当年那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认真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中央党校在整风运动中,坚决贯彻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最后,真正做到了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斗争,达到团结的目的。
在整风之前,党内在思想方面和团结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思想,“左”倾和右倾错误的残余,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时,各个抗日根据地处在被敌人严重分割的农村,对敌斗争空前残酷;在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白色恐怖严重,工作极其困难,一些同志对革命胜利的前途信心不足。在大量新党员中,不少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无产阶级意识,自由主义、绝对平均主义、极端民主化等思想表现突出。在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之间,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之间,老干部和新干部之间,几部分军队之间,几个地区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团结、不协调的现象。很明显,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正确解决,使思想认识得到统一,要取得中国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彭真同志在当时的报告中说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整风的基本形式。从大量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当时许多同志的自我批评是非常认真、深刻的,接受别人的批评是真心诚意的,批评别人也是诚恳的,与人为善的。在会上展开批评时可以争论得面红耳赤,会后仍然有说有笑,亲如兄弟。当时有个窦尚初同志,是一位团长,他在民主大会上作了一次发言,几乎讲了一天,指名道姓尖锐地批评了许多领导人,当然也说了一些过头的、不应该说的话,震动了全校。后来,他经过学习,提高了认识,又作了一篇认真的思想总结。这篇总结在本书中全文刊载。读起来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读了这些历史资料,使你可以了解到当时那种组织生活的真实情况。现在党内一些基层组织,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能正常开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防治党的机体腐化的有效武器。因此重温当年那种组织生活的感人情景,认真消除障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因素,使组织生活正常起来是非常必要的。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
中央党校在整风运动中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但有了缺点错误不是固执己见和文过饰非,而是能及时改正。据一些同志回忆,1943年初,由整风总结进入对干部历史的全面审查,开始时是和风细雨,实事求是的。本人可以对自己的历史作详细的陈述,大家对不明白和有矛盾的地方可以提出质询,允许本人说明、解释,然后结合组织掌握的情况做出结论,在支部大会上通过,支部书记讲结论性的意见。这种办法大家乐意接受,并不觉得有什么压力。有些历史上有问题的同志也都能主动地向党交待。但是到了五六月间,搞起了“抢救运动”,一度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导致了反特斗争的扩大化。这一错误,很快被中央发现,并作了纠正。毛主席及时提出九条方针,反对逼供信,和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政策原则,扭转了形势。1944年秋,又按实际情况进行了甄别。1945年春,大部分同志的问题都弄清楚了,党校还开了大会,校长毛泽东同志亲自作报告,向受委屈的同志鞠躬,赔礼道歉。他还讲,譬如洗澡,放多了灰锰氧,伤了皮肤。这种有了错误不怕丢面子,认真修正的精神,使许多受了委屈的同志也为之感动。
  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这种精神,在中央党校校部的领导工作中最为突出。那时,中央党校各级领导干部的配备,包括校部和各支部的干部,有意识地吸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干部担任,特别是吸收那些有能力、有威望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担任。这样就加强了校部领导和学员之间的联系,既便于汇集各方面的经验和意见,又便于传达上级指示和反映学员的思想动态。
中央党校的后勤部门,经常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并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为学员办实事。据二部的同志回忆,当时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带来的被褥,大小、厚薄、新旧都不一样。很快,总务处就派人来了解情况。把带来的被褥用秤称,看按标准缺多少棉花,一一记下来;再看看被褥是不是已破了或快要破了,用尺子量一量,需要多少布,也记下来。然后,按登记将所缺的棉花和布送到每个同志手上,还带来针和线。这件事情虽不大,但使同志们受到深深的感动。
食堂工作的同志,在冬天为了使同志们吃上热菜,在每张饭桌上,放上一个泥制的小火炉,烧上木炭,让大家把菜盆放在火炉上热着吃。他们还编出了一本蔬菜烹调法的小册子,光是南瓜就有各种各样的作法。在主、副食品供应紧缺的条件下,他们想方设法,使大家吃得满意。
  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中央党校所处的环境是很艰苦的。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陕甘宁边区,妄想把边区军民困死。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党校一方面抓整风,一方面抓生产,组织全校人员参加劳动,开展群众性的生产运动。他们自己动手养猪、种菜、纺线、烧炭、开作坊、办商店、组织运输队,克服了种种物质条件的困难,保证了学员的生活需要。
在党校学习的许多老同志,有的在战场上受过伤,有的在敌人监狱里受尽折磨。抗战以来,他们又为开创中国革命斗争的新局面日夜操劳,因此体质都不大好,到延安学习还带有休养、康复的任务。但是,这些老同志一进校门就把他们身边的服务人员和马匹交给学校,集体住窑洞,按时到食堂吃饭,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他们还利用紧张学习的间隙时间,挖土整地、浇水施肥,积极争取超额完成自己承担的生产任务。
《延安中央党校的整风学习》一书,收集了50多位老同志的作品。每件作品都可以说是一篇延安精神的颂歌。许多文章,发自肺腑,深刻细致,有很强的感染力。许多老同志都表示: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几年,的确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哺育,这就是延安精神的哺育。我们党依靠这种精神,战胜了无数困难和强大的敌人,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今后也必须发扬这种精神,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战胜新的困难,取得更大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