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日本哲学史教程》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3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日本哲学史教程》评介
朋龄
最近,王守华和卞崇道编撰的《日本哲学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我国在日本哲学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虽然早在60年代我国就出版了朱谦之教授的《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和刘及辰教授所著《西田哲学》,但是由我国学者编著出版的日本哲学通史,多年来却一直付诸阙如。所以,这部《教程》虽然是在汲取学术界前辈(如刘及辰)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但仍然具有填补空白之功。
日本与中国彼此之间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人们对于日本哲学深受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影响以及日本的所谓神道和武士道精神等等,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然而对于日本哲学的来龙去脉及其各派学说的兴衰消长,在我国哲学专业工作者中间,能够比较系统、比较真切地作一番描述的人并不多。这与日益发展着的中日经济文化交往是极不相称的。大概也正是有鉴于此,《教程》的作者用中国普通读者所熟习的语言和方式,分3篇16章,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古代、近代和现代日本哲学及其发展过程。《教程》的专业学术意义和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大概首先就表现在这里。
作者在《教程》中指出,日本哲学的历史发展,除了表现出哲学发展史的一般规律而外,还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第一,移植的特点。从古到今,日本的哲学几乎全都是从外国传入的。因此,日本哲学不仅在时间上萌芽、发展比较晚,而且在理论内容上也比较浅近。在日本哲学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外来思想的冲击,形成了四次大规模的哲学思想移植:第一次是佛教思想的冲击,第二次是儒学的冲击,第三次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冲击,第四次是战后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现代哲学的冲击。这四次外来哲学的冲击成为四次大规模地移植外国哲学的历史,构成了日本哲学史最为显著的特征。
第二,融合、创造的特点。上述移植决不是机械的照搬,而是经历了一个融合、创造的过程。譬如明治初年移植西方哲学伊始,以西方哲学将儒学的“理”改装为“物理之理”和“心理之理”,即是西方哲学与传统儒学思想的融合。中经西村茂树、井上圆了、井上哲次郎的佛教、儒学与西方哲学的融合,最终产生了独创性的西田哲学。
第三,中间类型的特点。从与科学及宗教的关系来说,日本哲学介于东西方哲学之间,由此形成了日本哲学兼备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特点,即兼容并蓄与多元价值观的特征。
《教程》作者认为,从哲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看,历史后进、经济文化原本不甚发达的日本,虽然晚于中国、印度进入封建社会,却先于中、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又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并超过了某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之所以如此,日本哲学史的上述特点在一定意义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提出的这种观点,虽然未必能得到普遍的认可,但是在学术上不能说没有启发意义。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诚如《教程》作者自己所说:“本书只是我们起步之作,愿为正在兴起的我国的东方哲学研究作一块铺路的小石子。”《教程》的疏漏和欠缺之处确也难于避免。例如,书中对战后日本哲学的描述即略嫌单薄,而对古代和近代日本哲学的理论分析,对于思想史和哲学史分野的界定和把握等等,也存在着欠缺的地方。我想,这些无需他人细说,作者也必定会明于寸心之间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