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外向型经济大有可为——访广西壮族人大代表成克杰、陶爱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4
第4版(两会新闻)
专栏:

  外向型经济大有可为
——访广西壮族人大代表成克杰、陶爱英
本报记者 刘曼军
“要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必须着眼于繁荣经济,这对民族自治地区来说,尤为重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代主席成克杰、党委副书记陶爱英,利用午休时间向记者谈了他们的看法。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广西,居住着39个民族的同胞,总人口4151万,其中少数民族1590万。成克杰代表说,基于这个现实,中央历来对广西很重视,自治区也把各民族和睦相处、促进共同繁荣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位知识分子出身的壮族代表接着说:“这几年,广西的交通、治安、人民生活等都在稳定中改善。去年,克服灾后困难,粮食增产24亿多公斤,财政增收7亿元。但是,老、少、边、穷地区多制约了广西全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省、区比,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逐渐拉大。1978年,广西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03%,到1988年,所占比重降到1.61%,大多数经济指标排在全国24位以后。”
陶爱英不无忧虑地说:“少数民族居住区经济上不去,人心怎么思定,我们怎么能不着急?这种落后现象继续下去,不能不说是未来稳定的隐患。”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出路何在?两位代表一致认为,首先要有外引内联的特殊开放政策。广西资源丰富,又有1600公里的海岸线,已建9个万吨级泊位;它临近港澳,又是我国第三大侨乡。利用这些优越条件,加上主观努力,广西已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实际利用外资3亿多美元,居全国第六位。坚持外引内联,开发外向型经济大有可为。
其次是扶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广西种植和加工蔗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种植面积达428万亩,年产120万吨糖,居全国第二。国家为满足消费,每年用大量外汇进口糖,为什么不能用这笔钱扶植民族制糖业?如果有资金改造水利设施,蔗糖总产提高到200万吨,糖和附加产值一下可增几十亿元,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