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阅读
  • 0回复

振兴农业 科研领先——访喀麦隆农业研究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4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振兴农业 科研领先
 ——访喀麦隆农业研究院
本报记者 杨汝生
离雅温得市区几公里远的地方,有一片青翠的山峦。沿着碎石铺就的乡间公路驱车前往,不久,绿荫丛中一幢幢白色的平房,便映入眼帘,这就是恩科尔比松——有名的喀麦隆全国农业研究院(IRA)所在地,人称“科研村”。当我们抵达那里时,该院负责人巴卡拉已在门口迎候,两位老人还敲起了达姆达姆鼓,许多身穿白衣的研究人员也跑出来和我们握手。
“喀麦隆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研工作,并把它看作是振兴农业部门、实现粮食自给的先决条件”,巴卡拉在介绍情况时首先这样说。喀麦隆是个农业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上,农产品出口占除石油以外出口总额的60%。这里地处热带,土地肥沃,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特别是它从南到北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宜于多种作物的生长。比亚总统执政后,视农业为“人们衣食和国家工业发展的天然基础”,重视农业的发展,大力开展“绿色革命”运动,已获得丰硕的成果。现在,喀麦隆农业发展水平已跃居非洲国家前列,粮食已基本自给,这些成绩的取得,农业科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喀麦隆农业研究院最早成立于1974年,当时隶属全国科技研究局,经过一系列的变迁,1979年才改为现名,地点也从布埃亚搬到雅温得。现在,它拥有6个研究中心,16个农技站,29个分队,遍及全国各个地区。它共有研究人员150名,技术人员200名,还有大批职工,总人数达2300人,成为黑非洲最大的农林研究机构。在那里工作的除了喀麦隆人之外,还有50余名来自法国、美国、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毛里求斯和附近非洲国家的研究人员。农研院负责制订有关农业和林业发展的各项研究计划,并进行具体实施。它还担负着向农民推广科研成果,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的任务。该院现正进行的研究项目有22个,除对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玉米、高粱、小米)和主要的经济作物(咖啡、可可、棉花、橡胶等)进行研究外,它还从事有关林业、食品工艺、土壤学、植物学、草药、生产体系和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农业研究院与政府各部、各大学和一些公、私企业有着经常和广泛的联系,并与20余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进行密切的合作。
在该院负责人的陪同下,我们先后参观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业和畜牧等几个研究室,并与科研人员进行了交谈。在谷物标本陈列室里,记者看到了一瓶瓶洁白晶莹的大米和沉甸甸的稻穗。喀目前推广的水稻和旱稻共有10余个品种,每个地形区、每种气候带都有合适的稻种。生长周期也从90天到140天不等,产量最低的每公顷5吨,最高的每公顷可达7吨。1983年在北部地区推广的两个玉米品种现在又被产量更高的另外两个新品种所取代,这两个品种的产量每公顷可达6.5吨—7.5吨。据研究人员介绍,他们培育的适合高海拔地区的玉米品种就有6个,最高的产量可达每公顷9吨。
在农研院的种植园里,记者看到了他们培育的咖啡新品种,一棵棵树干茁壮,碧叶之间挂满一簇簇白色小花,空气中散发出一种扑鼻的清香。这种咖啡树是用产量低而质量好的阿拉比卡和产量高而质量次的罗比斯塔杂交而成,它继承了两种咖啡的长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也强,准备在全国推广。
(附图片)
喀麦隆全国农业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工作。杨汝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