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小规模大群体”——石家庄地区养殖业发展战略评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6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小规模大群体”
——石家庄地区养殖业发展战略评述
王修明
河北石家庄地区是高产农区,具有发展养殖业的各种便利条件。近年来,他们实行“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战略,先后形成30多个规模生产集中区,建成100多个养殖专业村,涌现出1.2万多个规模饲养专业户,肉、蛋、奶年商品收入达1亿多元。在饲料涨价、畜产品降价的情况下,仍基本保持了稳定发展,改变了过去“多了砍,少了喊”的被动局面,为农村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没有规模饲养就没有高效益,规模大小要与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我国传统的小生产式的饲养方法,产量低、效益差、发展潜力有限,难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商品。据统计,1981、1982年石家庄地区鲜蛋收购量分别为3500吨、5040吨,只相当于1988年一个专业村的生产量。为扩大饲养,前几年石家庄各级政府也曾扶持个体、集体兴办大型机械化饲养场。但由于资金、技术、饲料供应、经营能力、社会消费以及配套服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全区搞成功的只有个别几家。特别是遇到市场有大的波动,个人、集体都无力承受。这使石家庄地委、行署领导看到,在农村发展养殖业,传统的办法不行,太“洋”的东西也不行,必须采取与当前农村经营方式、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方式,走“小规模大群体”的道路。
小规模,也可称为适度规模,一般一户养千把只鸡、20来头猪、十来头牛,在自己家里或废弃地上建起鸡舍、牛栏或猪圈,这在农村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农户可以不贷款或少贷款,不占耕地建厂房,不用雇工,也不误农时。养殖户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注意选用优种、饲舍形式,讲究光照、温度、通风和饲料成份,并进行经济核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据调查,规模养猪平均出栏率为134%,成鸡年产蛋10公斤,均比非规模养殖高40%。高邑县前王村农民刘树彬,1988年4月投资2万元建起猪场,5月购进仔猪,年底存栏135头,平均重125公斤,每头纯收入130元,育肥期8个月,比一般户缩短4个月。经济效益的提高,产品价格能伸能缩,使养殖户增强了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小规模饲养形不成群体,就不易组织周密的配套服务,养殖业就难以保持稳定发展。
石家庄地区西部深山区的农民,过去喂养2头奶牛或几只奶山羊,因山高路远,无人来收购鲜奶,自己跑上百公里路程去交售,卖个3块5块不够跑腿钱。石家庄地委、行署在抓养殖业上,强调“规模”,引导形成“群体”。开始由一户或数户搞规模饲养,从而带起一个村,或一个乡,甚至辐射几个乡,逐步形成养殖生产较集中的区域。
藁城县只都乡黄庄村,开始有一户养鸡500只,年纯收入6000多元,两年间发展起300多个养鸡专业户,每户养500—2000只,全村近30万只,年产鲜蛋4000吨,纯收入300多万元。由此派生出近200个禽蛋运输户和饲料加工专业户。县有关部门也往该村派人设点,进行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类服务。
石家庄地委、行署通过积极引导,重点扶持,在全区先后形成了行唐奶山羊,藁城、无极回民村养牛,新乐县青同乡、灵寿北洼乡、无极县楼下乡养猪,平山县水库区养貂,辛集市养鸭、养大寒尾羊等30多个规模生产集中区,现已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功夫在养殖业之外,关键是为养殖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产品价格波动是发展养殖业的重要障碍,石家庄地区畜牧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京、津、石家庄市场的需要和自身资源优势,做出了发展养殖业近期和长期规划,防止一哄而起,盲目发展,引起价格大起大落,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对已基本形成饲养群体的乡、村着重抓好巩固提高,使之在近几年内成为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饲料涨价、肉蛋降价、不利发展的情况下,教育引导群众认识市场规律,坚持闯过低谷。新乐县40多家个体工商户在1986年上半年畜产品价格下跌的情况下,迎难而上,转向发展养殖业,下半年都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灵寿县北洼乡领导引导群众“起行抓仔”、“落行育种”,避开市场价格下跌出售成猪,全乡户均养猪25.5头,七八年来常盛不衰。
畜产品具有不易保存的特点,小规模的饲养户本小利微,承受不起大量产品积压。石家庄地区把畜产品的“销、贮、加”等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畜牧业的基本建设和乡镇企业的重点。辛集市建立了松花蛋加工厂,同北京几家大饭店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使一度濒临覆灭的“康贝尔”鸭一跃发展到50万只。新乐县建立27座冷库,总储量达2500吨,几年来畜牧业大发展,群众没有出现过卖猪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