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知天命”者之歌——记回族优秀企业家哈金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5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知天命”者之歌
——记回族优秀企业家哈金义
李笑 黄翊明
银川变压器厂厂长哈金义,已过半百,是一位话不多、闷头实干的人。他所在的厂,跨进了宁夏一级企业行列。论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700个厂中,它在前10名内;在西北地区同行中,它更是遥遥领先。
如果说每个成功者都有一把金钥匙的话,那么,哈金义的金钥匙便是“敢担风险”4个字。
1984年,宁夏国际经济技术洽谈会在银川市召开。在会上,一条信息引起了哈金义极大的兴趣:联邦德国一家公司的波纹油箱变压器生产线,是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设备,而这种变压器,又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节能型产品。
当他把引进这一设备的想法告诉厂里职工的时候,各种议论全起来了:“咱们厂由一个13名工人的修理社,发展成几百名工人的厂子,产值翻了十几番,够不容易的了。”
“我们是国家主管部门的定点厂,在宁夏又是独一家,产品有销路,不愁吃,不愁喝,行了。”
“万一搞不成,饭碗打了就惨了。”……
其实,哈金义更明白肩上担子的份量。工厂是个集体企业,200多名工人拉家带口,一旦砸了锅,责任可不小!可是,他更知道,要奋斗,就得担风险。他不是蛮干的人,他总觉得有这么三条理由是站得住的:第一,今后国家能源开发的重点向西部转移,宁夏现在也正在大力办电,变压器的生产是大有前途的;第二,现在厂里的生产能力、技术状况,在全国同行业是尾巴,如果不赶上去,早晚会被淘汰;第三,企业不进行技术改造,就没有发展后劲,缺乏竞争能力。
可是,怎样使职工的担心变成决心呢?哈金义一方面与职工代表反复论证,说服大家;另一方面,他带人到福州变压器厂实地考察,把工作建立在缜密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基础上;然后用事实说话,取得了职工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
从此以后,哈金义一天也没有安生过,从征用土地到施工设计;从厂房建设到引进设备开箱验收;一直到拿出产品。每一步,他都紧紧地盯着。变压器厂是个集体所有制的小厂,技术力量薄弱。当时全厂没有一个有文凭、有职称的技术干部。怎么办?哈金义一边广开才路,招贤纳士,从外面引进工程师;一边把工人送到外地学习微电子技术等新技术。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能自己干的就不找别人;引进设备只买“心脏”部分,其余配套设备,全在国内买或自己造。他们这种顽强拚搏精神,受到不少人称赞。安装设备时,连最爱挑毛病、发脾气的一位外国专家,也没找出什么毛病,连连翘大拇指。
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整个引进项目1988年3月通过了验收,并被评为该年度自治区技术改造优秀项目。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新型变压器硬是在这个小厂造出来了。它使企业升级、产品换代,也标志着民族地区的变压器生产水平,又提高了一大步。
在听到赞扬声的时候,哈金义并不感到轻松。他认为,技术进步了,如果管理工作跟不上,还是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他精心设计了一套“激励机制”。用哈金义的话说:只要你跷跷脚,总能够得着果子。工人们总觉得有奔头,积极性大增。近年来,这个厂没有一个要求调出去的。
“现在,可以说我们这个厂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哈金义蛮有把握地说。1989年,这个厂的固定资产比1983年增长了11倍,人均创利税1.54万元,银行贷款已还掉74%,计划5年还完的帐,3年就可以还清。
进入90年代,哈金义正筹划着新上一个密封式线圈车间,使产品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