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塞外山城觅水情[报告文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5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塞外山城觅水情[报告文学]
王玉枝
水是世界上最柔软也是最普通的一种物质。但当人们因为需求而更加认识它的价值并为之奋斗时,它所激发出来的力量,却很神奇而伟丽。
1988年6月26日,《人民日报》曾以整版篇幅刊登了报告文学《中国:水危机》,以此向国人敲起警钟。的确,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如今有多少城市闹水荒啊!北京、济南、上海、西安、青岛、大连……都缺水。地处塞外的张家口市也缺水。那时,山城人正睁大眼睛在寻找新的水源。
原来,张家口市城市供水靠的是南北两个地下水源和123眼自备井。因为需水量不断增加,南北水源供水能力逐渐跌落,且面临着被严重污染的危险。123眼自备井也超采严重,不少井因发生吊泵而报废。80年代市区最低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1000毫米。干旱严重,连漫山遍野最耐旱的酸枣刺都干死了,致使几年前的一个“除夕”之夜,发生了这样的事:迎新年的鞭炮声刚刚划破山城的夜空,市城建委一名副主任便带着一批人进出居民院、上下住宅楼,挨家挨户地问:“有水没有?”唯恐大年初一市民们吃不上水饺吃“锅贴”。在同一时刻,两位市领导也守在市橡胶总厂的锅炉房内等待着供水的讯号。锅炉房内蒸腾的热气和焦躁不安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两位市领导额头上的汗珠直往下落。因为,倘若断了水就会断了蒸气,断了蒸气胶压不上去,就生产不出胶鞋,而那时外轮正在天津港急等这批胶鞋呢……
就在山城人翕动着焦渴的嘴唇盼水的同时,国家重点项目240万千瓦的沙岭子发电厂工程在市区南部摆开了会战的阵势。“沙电”选址时,直爽豪放的山城人曾许诺每日给2.5个流量的地下水,如果具有120万千瓦供电能力的一期工程建成,需水量就等同全市目前生产生活供水量。吝啬的水神到时会给吗?节水部门不停地向市政府报告,到2000年市区日供水能力要比目前增加一倍才行。
“缺水!缺水!”干渴的山城发出了最急骤的呼喊!
如何解决山城供水紧张的问题?
看来只有掘地深探,开发新水源这条路。
而要掘地深探,就得进行水资源普查。
1985年,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在市区平门外进行了1/2.5万水文地质调查,第一口试验井就打哑了。山地沉默。钻机沉默。人群沉默。唯有寻水人心中的渴望不曾沉默。第二年,山城人的眼睛重又燃烧起找水的期冀,再一次投资7.57万元在万全县一带搞第二次普查。结果是仅有的那点水只能供万全人享用,别人一点也“沾不上光”。
水神真的不愿留在山城要出远门了吗?
从那以来,三本装订成册的有关水普查的请示报告、会议记录、批复材料便是写给水神的挽留信,每一页都流溢出山城人寻水的热盼和苦涩的心迹。山城到底能有多少水?水是藏在山岩的皱折中还是躲在沙石的沉积层下?经过几年的寻寻觅觅,山城人已经认识到只搞小普查不行了,勘探一处打一口井的传统做法不行了。清晰的思索终于冲淡了过去有的那种朦胧的危机感,一项开拓性的重大决策在山城人心中酝酿成熟了:必须进行水资源的全面普查!
市城建委系统几位有影响的排水工程师为了水早已思虑万般、寝食不安。生前是市城乡建设研究所总工程师的于汝宪,为了找水,在山城每口自来水井每处渗渠都留下了自己的汗水。他对水的痴迷到了连命都不顾的地步,胃癌常使他疼痛难忍,眼睛深深地凹进去,身材清癯孱弱,就这样他还拖着无力的身子多次找到河北地质学院刘光亚教授,提出要搞洋河盆地水资源普查。望着他那虔诚和疲倦的神情,刘教授直感动得涌出泪来。1987年9月,于总真的被水神拖垮了,带着未找到新水源的遗憾闭上了眼睛。
正是山城面临生命之泉枯竭的时刻,前辈的遗愿终于使山城的决策者拍板定案,决定投资130多万,对1900平方公里的洋河盆地探个底朝天,全面普查一下养育了山城的这方圣土的水资源,把水神请出来。这个决心可不是好下的。市长们心里清楚:眼下有多少城市建设项目需要资金,勘探要三四年,建起新水源地又需六七年,早已不是他们这届决策者所能受用的。难怪每次研究洋河盆地普查方案,会场上总是意见分歧,争论激烈。有的人直言不讳地向市长们提出:许多城市都在闹水荒,又有哪个城市去搞水普查?我们何必花大代价换一本阿拉伯数字排列。再说区域水文地质工作应由国家投资统一安排,我们又干嘛去代劳?还有人嚷着:这简直是“盲人摸瞎马两不识相”,这么大范围普查谈何容易。而市长们和市城建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总是用这样的思想来统一人们的认识:“这次普查不仅是为了解决水危机而进行的开采性普查,这是一次着眼于从千秋万代子孙幸福的保护性普查,目的是使水资源取之有度。何况保护洋河水就是保护永定河,保护官厅水库,这也是我们对首都的责任。我们应该有这个大局观念。地球是个蓝色的大水球,我们就不信张家口是大水球上漫不过水的一块沙丘。一定要用金钥匙打开水世界的大门,探索到水世界的秘密。”
开阔的胸襟,将指挥一次重大的行动。
1987年,当平门外、万全县的钻机的喧腾声还未静息下来,当钻机的钻头还散发着土地潮湿的气味,当人们踏过的小草还未来得及挺起细细的腰枝时,山城觅水人便以最坚韧的心力叩醒了寂寥的洋河盆地,那高高竖起的井架,那轰鸣着的钻机,宣示了山城人的不屈的追求。
在80年代,人们的目光是更敏锐了,除了紧紧捕捉住地层表面立竿见影的效益,还要顾及地层深处的世界。山城人舍弃眼前急功近利之事,深情专注于开发保护水资源,这开发出来的何只是清水长流,同时也开发出最可宝贵的新的时代精神。
山城人的执著刚毅感动了一个专管水神的人,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专家陈雨孙同志,人们亲切地叫他“陈老总”。是他亲自担任了工程监理小组组长。1989年1月,正值数九寒冬,他冒着风雪来洋河大坝视察。乱石遍布凹凸不平的荒郊野滩使汽车颠簸得快要散了架,陈老总已60多岁了,身材发胖行动迟缓,从脸上那不断拼起的深深的皱纹中可见他承受着被车颠簸的困苦。离大坝还有二三里路车就不能前行了。大家劝他在车里歇息,而陈老总摆摆手,迈着蹒跚的步子艰难地向大坝走去,寒风夹裹走他那带着声浪的喘息。望着已被污染的洋河水他紧蹙眉头,不停地说“赶快搞水普查”。
回到招待所陈老总仍没有休息,从送来的一箱子待他审阅的图纸资料中抽出一份看着。不知是谁半开玩笑地说:“陈老总,人家喝啤酒论箱子,您看资料也论箱子呵!”陈老总说:“这项水普查将为一个城市或更多的城市今后水的开发利用提供范例。这种以保护人类自然资源为己任、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精神令人钦佩。我希望张家口市能参加全国城市水资源管理及其装量的国家科研项目,向全面运用现代化手段管理地下水的目标迈进,并为全国水资源管理做出贡献。”
我认识刘光亚教授是在河北地质学院电算试验室里,他年过半百。30多年来,山城每一项水资源工程都记录下他的真知灼见,如今找水的事业仍强烈地诱惑着他。为了使普查工作获取的数据更准确,他强调建立水资源模型以便进行数值模拟和电网络模拟。在试验室里,他为参观的人边操作边讲解。一幅两米见方的洋河盆地全景模型摆在室内,上面用色彩各异的符号标着河流、村庄、山包、林子的位置。屋那边,电视荧光屏里闪现着一串串数字一道道曲线。
这些曲线不就是几年来他们觅水的足迹吗?
这模型上的符号不就是他们曾驻足过的宿营地吗?
正是凭着对水的非同寻常的思恋,山城觅水人以夸父追日的激情来觅水,提前半年完成了电算工作,并使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担负野外勘探工作的是河北地质三大队,这支队伍获得过地质部命名的“功勋队”称号,又是全国“十佳钻井队”之一。队长曹成受到过李鹏总理的接见。1900平方公里的普查要涉足200多个村庄。这真苦了他们,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开发新水源的坚强意念潜藏在他们每一个人心中,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成为这项事业的主人翁时,他们就有压倒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咆哮的洪水曾经围困过他们,但他们趟过了洪水;初冬的寒流曾经突袭过他们,但他们在寒流的进击中赢得了钻机最威猛的进度。从花季到雪季,从雨时到风日,整整两年的时间,是洋河盆地的大风景为这支英雄的队伍塑造了一幅严峻英武的新时代勘探者的群像。
金钥匙终于打开山城水世界的大门。洋河盆地水资源普查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完成了,最终的成果报告已经于1989年9月出台,1990年1月进行了评审,并初步拟定出新水源开发方案。一个地方的城市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水资源普查,这在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中是一个首创。国家建设部对此十分重视和支持,把它作为建设部的试点,首次实行了工程监理制度,为在全国城市建设项目中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开了先例,并创造了经验。
眼下,我仿佛看到,在洋河盆地,在看不见的大地的石缝中,高耸的钻机已经从那里源源不断地拉出一条条白色的丝线,清水喷溅而出,汩汩汩地喧响着……
那是塞外山城水长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