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农转非”引起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5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农转非”引起的思考
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在近5年时间里,“农转非”人口累计已达4679万人。它对维护社会的安定以及解决部分职工实际困难等都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宏观调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一些失误,带来不少问题。
在粮食问题上:按1988年人均消费粮食249.08公斤计算,城镇要为4679万人口多供应粮食1000多万吨。1987—1988年度进口的粮食,约70%被城镇增加的“农转非”人口消费掉了。
在财政问题上:以京、津、沪三大城市为例,城镇每接收一名“农转非”人口,每年需支出粮、油和副食品补贴500多元。据此推算,全国4679万“农转非”人口,每年国家要支付财政补贴23亿多元。
在教育问题上:按照1988年末平均数字计算,全国“农转非”4679万人口中应有普通中学学生和小学学生749.1万人,占16.1%。按普通中学平均每所在校学生520人、小学平均每所在校学生158人的标准计算,需要新办普通中学3969所、小学34354所。从人力、物力、财力哪一个方面来说,解决这些学生的入学问题,都难以一下办到。
在就业问题上:1988年末,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就业面为56%。按此比例计算,4679万“农转非”人口中,就业者要达到2620万人。这要挤占2620万个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可以安排城镇4年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
如何加强对“农转非”的宏观管理,使其增长的速度和规模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各方面的实际承受能力相协调。首先,要把“农转非”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实行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各项政策。其次要实行计划指标与政策规定相结合的控制办法,改变“农转非”多头审批状况,加强对“农转非”的统计、监督与检查。对弄虚作假、收受贿赂、徇私舞弊、违反国家政策规定和超计划指标办理“农转非”的直接责任者要严肃处理。对违反国家政策规定的“农转非”人员要坚决予以清退。
           (3月14日《中国劳动报》邓泽民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