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阅读
  • 0回复

国家不富强 就要受人欺——部分港澳代表、委员参观圆明园遗址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6
第4版(两会新闻)
专栏:两会特写

  国家不富强 就要受人欺
——部分港澳代表、委员参观圆明园遗址有感
本报记者 赖仁琼
今天,出席七届人大和政协三次会议的部分港澳代表、委员来到北京西郊,参观圆明园遗址公园。代表、委员们分乘几辆面包车前往,记者碰巧与香港的人大代表廖瑶珠女士同车。谈起参观,廖女士说:“去年我曾以个人身份去过,今天再以代表的身份去参观,更有政治意义。”
原来,廖瑶珠代表来京出席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前,在香港就向有关方面提出参观圆明园的建议。今天终于成行,她格外高兴!同车的徐是雄、李连生、陆达兼、唐治安等几位代表都是第一次来这里参观。
来到遗址公园,讲解员孙建华向代表、委员们介绍说,圆明园曾是清朝鼎盛时期最宏伟最优美的皇家园林,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被誉为“万园之园”、“皇家博物馆”。不幸的是,这座世界名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于一八六○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此后,又遭受八国联军的继续破坏,最终沦为一片废墟。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遗址的保护和整理修复。一九八○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和社会各界一千五百多人,发起保护、修整圆明园遗址的倡议。一九八四年,遗址公园动工兴建,一九八八年开始接待游人。
走进圆明园遗址公园,这些来自港澳的代表、委员们在西洋楼遗址前停留许久。面对残垣断壁,有人表示强烈的愤恨,有人则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显得心情格外沉重!今年,是圆明园被毁的一百三十周年。虽然漫长的岁月已经逝去,但残留的遗迹依然站在这里,它们似乎在向代表、委员和参观的人们控诉,控诉帝国主义的极端残暴、无耻,控诉他们对人类文明犯下的不可宽恕的罪行!
在新修复的南宫门前,来自澳门的人大常委委员马万祺先生说,看了圆明园遗址,感到国家把它作为重点文物而加以保护是对的。因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可以此来教育后人。马先生还说,看到被焚毁的圆明园遗址,更激起了大家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重温历史并不是为了报仇,而是为了记住侵略者的罪行!朱老总有一句诗“愿将杯酒释前嫌”,我想就是这个意思。
代表、委员们在新修复的福海中泛舟游览。波光粼粼,湖光山色,更使他们为昔日被劫掠、烧毁的园林痛心疾首。曾参加起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廖瑶珠代表说,香港与鸦片战争分不开。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不富强,就要受人欺侮。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圆明园很关注,但是,也还有不少人、特别是青年人只知道故宫、颐和园,却不知道圆明园。我在这次大会发言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能以此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参观中,代表、委员们得知,当年英、法联军不仅抢走了园中的金银珠宝,而且连绘有圆明园全部景点的绢画至今仍在某国一图书馆时,有代表不解地说:“为什么现在还不归还给我们?”一代表接过话头:“归还?他们至今连公开道歉的表示也没有嘛!”李连生代表就此发表意见:西方国家不是讲人权吗?他们侵略别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看他们只有强权,没有公理。看了圆明园,我更深切地感到,国家要强大,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返回驻地途中,代表、委员们还就是否全部恢复圆明园原貌以及怎样修复遗址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尽管参观时间非常短促,但在圆明园遗址的所见所闻令代表、委员们永远难以忘怀!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这不仅是来自港澳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心愿,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