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搞好结构调整 促进治理整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6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搞好结构调整 促进治理整顿
魏杰 张宇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特点及原因
当前在通过紧缩政策抑制总需求膨胀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是能否搞好治理整顿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是导致总需求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整经济结构是抑制总需求膨胀的重要途径;如果单纯抑制总需求膨胀而缺乏结构调整,那就不仅难以进一步压缩总需求并保证有效供给的适当增长,而且很容易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和生产衰退。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轻型化,农业、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加工工业的发展。2、产业组织分散化。它一方面表现为某些小企业的过度繁衍,缺少必要的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表现为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大都趋向于发展价高利大的加工工业。3、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缓慢且效率低下,长线部门的生产要素难以流向短线部门,从而加剧了结构矛盾,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那么,我们应从何入手才能解决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呢?要弄清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分析产业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
目前产业结构的失衡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以及缺乏明确有效的产业政策有很大关系;但从根本上讲,我国产业结构失衡是一种体制现象,是以扩权让利为特征的改革过程的必然产物。具体讲,主要有下述原因:
第一,价格结构严重扭曲,基础产业价格偏低。它制约了基础产业的正常发展,又刺激了加工工业的盲目发展。价格结构不合理对产业结构形成了严重的逆反调节,使国家的产业政策无法正确贯彻。
第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消费需求结构严重倾斜。近几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越来越朝着城乡居民方面倾斜,国家所占的份额急剧下降。迅速增长起来的居民收入,在现有体制下难以进入生产领域,最终都压向了消费领域,并且集中压向了耐用消费品方面,结果造成了耐用消费品工业及与它相关的加工工业的畸形繁荣,导致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失衡。
第三,改革以来,一方面地方与企业和各个经济主体具有了强烈的利益冲动和独立的经济权力,另一方面却未形成有效的财产约束和市场约束,这样就导致了各个生产单位和事业单位在收入分配中有强烈的短期化倾向和个人收入最大化倾向,这种倾向往往导致了消费需求的不断膨胀。过旺的消费需求刺激了消费品生产部门和加工工业部门的迅速扩张,而基础产业部门则由于资金和价格等方面的限制而被忽视,结果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轻型化。
第四,扩权让利的改革导致地方和企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中央政府的积累能力和投资能力则不断下降。在中央约束力不强的条件下,地方和企业既缺乏长远发展动力,又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不承担责任,它们在利润动机的刺激下,一般都倾向于向那些规模小、利润高、见效快的加工工业和楼堂馆所等服务行业投资,结果造成了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局面,使产业结构轻型化和产业组织分散化,加大了结构矛盾。
第五,在现有的国有经济中,由于缺乏完善的要素流动体制,使资产存量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十分困难。这种僵化的结构往往导致一些部门的产品供不应求而另一些部门的产品供过于求,一些先进企业或行业得不到发展而大量落后企业或行业依然存在,一方面资源供应紧张,另一方面资源却大量闲置,从而严重地影响了结构调整的速度,强化了结构失衡。
    调整经济结构的途径及措施
为了解决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必须根据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序列、产业组织原则和产业调节手段,加强结构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地位。但是,任何科学的产业政策如果没有一定的体制保证,都是难以实现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最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经济体制,既不是单纯的行政式集权体制,也不是单纯的自由放任的市场体制,而是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直接的投资和信贷、税收、汇率等杠杆的运用来保证基础产业的发展,引导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同时,企业也具有一定的生产方向选择权,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在供求、竞争、价格等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生产要素的转移,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灵活性。这是一种高效率的政府与有效的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产业调整体制。与这种理想的体制相比较,我国目前既缺乏有效的政府调节,又缺乏有效的市场调节,从而使经济结构的演化实际上处于某种无序状态。因此,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我国经济体制必须尽快实现两个根本的转变:一是切实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市场调节的作用。
目前提出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是针对地区分割、部门封锁、宏观失控的混乱状况而言的。从这一点出发,强化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必须在体制上做出以下调整:(1)重塑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逐步实现国家经济管理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分离,减少地方的计划、财政、银行、外贸等经济管理部门对地方政府的过分依赖,并加强中央政府对这些地方经济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和重点领导,从根本上削弱地方的盲目建设和局部利益扩张,确保产业结构的一体化。(2)逐步完善和改革目前的财政包干体制,逐步使中央和地方在税收的分配上合理化,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稳定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3)加强中央各经济部门在宏观调控过程中的协调性,协调计划、财政、银行和物价等部门在实施产业政策中的统一行动,提高产业政策的作用效应。(4)提高中央银行对城乡居民收入使用的导向作用,把居民收入吸引到短线产业的投资活动中,从而协调产业结构的发展。
为了尽快扭转当前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应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压缩长线产品和低效益的企业,同时通过直接的投资和各种行政调节手段,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供产销各个环节上支持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仅仅依靠行政调节手段,虽然可以缓解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我国的经济体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已开始发挥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协调产业结构失衡不能单靠行政调节的作用,还要有计划地利用市场调节的作用。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在利用市场调节作用方面,重要的是要把价格结构调整的某些工作适时地提到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一方面,当前严重扭曲的价格结构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和等价交换关系,导致了价格信号失真和资源配置失当,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市场环境在某些方面正趋于宽松,供求、价格和竞争的作用日益显著,这对于进行价格结构的某些调整是有利的。当然价格结构的调整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复杂的,因此,要作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一系列配套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