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观音去留杂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7
第8版(副刊)
专栏:

  观音去留杂议
广田
《西游记》第十七回,写孙悟空为战胜熊罴怪,首次上普陀山向观世音求救,但是“观音殿瓦盖琉璃,潮音洞门铺玳瑁,绿杨影里语鹦哥,紫竹林中啼孔雀”。此所写的当是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院”。据传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日本高僧慧萼,从五台山“请”观音塑像返日,经普陀莲花洋,洋中突现无数铁莲花阻路。慧萼祈祷观音表态,终于得到“不肯去”的灵示,乃在普陀山潮音洞前紫竹林建“不肯去观音院”。
观音不肯东去,佛门弟子自有解说。近年有人却提出新的疑问,大意谓:达摩从西土东来中华,弘扬佛法,人们对他是肯定的;为什么已经中国化了的大慈大悲的观音却不肯东去行法、救苦救难呢?为什么对达摩东来与观音不肯东去,人们会同样予以赞扬呢?他认为,说到底,这其间包含了矛盾着的价值取向与心态。咱们中国人那种闭关自守、安土重迁的传统心理,实在积重难返,哪怕她(他)已成了菩萨!
但这种高论也未见占上风。不少人认为,眼下的中华大地,闭关锁国早已成了历史陈迹。影星出国热、大学毕业生“洋插队”热以及宁愿在国外端盘子也不愿回国执教鞭等众生相,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不以为奇了。直到第24届奥运会上,一直被新闻媒介寄以厚望的世界乒乓球种子选手陈龙灿,忽然败于前中国运动员——现已为某国乒坛效力的某选手的拍下,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实,人才的外流,又何止乒坛、体坛!北京大学一位老教授,多年辛勤培养了16名硕士研究生,现在已有12人去了美国,久久不归。老教授感叹自己的劳动,成了“为他人做嫁衣裳”。
当然也有人论证说,大量知识精英出国,其中有些人一去不归,总还是在对世界作贡献,不必为此摇头叹气。不过,现在的中国,尽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毕竟还排列在发展中国家之列。社会百废待举,人才奇缺。据调查,我国工业人员中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占2.8%(日本为30%),农业人员中的技术人员仅占万分之四(据何博传著《山坳上的中国》)。如今我国一些企业不得不“引进”洋厂长、洋专家,除了借他山之石外,还是由于人才不足之故。因此,如从现实出发,也许还是鼓励学成报国较为切合中国国情。这样一想,我们就会觉得老百姓对“不肯去观音”有所偏爱,原有其深刻的内涵。
自然,要留住观音,也当有观音院。要留住人才,改变人才外流现象,也得给人才以用武之地,为他们创造条件发挥其专长。深圳市政府为吸引人才制订了若干优惠政策,其中包括:来去自由,流动不限,允许发挥专长,选择合适岗位;配偶子女优先安排工作;从事科研者可优先取得科学发展基金,等等。有了上述措施,人才也就纷至沓来。自1988年10月以来,先后已有250多名在西德、英、法留学归来的学子愿赴深圳工作。
因为中国尚不富强,故我们提倡“观音不去”;一旦中国四化建设卓有成效,我们照样支持“鉴真东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