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拳拳赤子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7
第8版(副刊)
专栏:

  拳拳赤子心
红线女
今年马年农历3月初三是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诞生90周年。我谨记下这位杰出的粤剧前辈生平二三事,以表示我对他的尊敬和纪念。
马院长(马师曾逝世前一直担任广东省粤剧院院长)幼年时家境不佳,全赖母亲王文昱在广州业勤女子中学任教的微薄薪酬,维持全家9口生活,并供儿子们读书求学。这样的好母亲,在80年前的中国妇女中,还是不多见的。马院长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从小打下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因此,马院长生平侍母至孝,“出必告,返必面”,舞台演出所得薪金亦全数交给母亲掌管。
马母常以岳飞“精忠报国”训导儿女。马院长之一生亦可称不违此训。1937年“七·七”事变后,虽然当时的广州市当局,以“莫须有”理由拒绝马院长到省城演出,但他仍将当时在香港舞台上演出近1/3的收入,捐给前线与侵华日军作战的中国士兵。以一个演粤剧的、被称为“戏子”的艺人,在当时能捐出数万大洋,对于前线将士是会起到鼓舞作用的。马院长的拳拳赤子之心,人皆敬仰。
抗战中期,珍珠港事变,不久香港亦告沦陷。日本文化特务头子和久田,即登门“拜访”马院长,极尽威迫利诱之能事,邀马院长上台演出,为日本占领军歌舞升平,但马院长不为所动,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毅然不顾在香港之物业,乘小艇偷渡到澳门,再转赴广州湾(当时的法国租界,现在的湛江)。马院长到湛江演戏谋生。不久,和久田跟踪而至,马院长便率团经由遂溪进入当时的抗战后方——广西。
马院长到达广西的柳州后,组织起“马师曾抗战粤剧团”,到处通过粤剧艺术宣传抗日救国。他自编、自演、自导的《龙城飞将》、《洪承畴》等剧目,给予侵华日寇及其汉奸走狗以很大的打击、鞭挞。《龙城飞将》戏中,通过剧中人之口大呼:“男儿为国家,齐心要为国,为国,为国家谋自振,应该要枪不怕,不退后才可自振。”借舞台上洪承畴等人物之口,大骂:“衰汉奸,病汉奸,衰汉奸,病汉奸,千刀千刀理该斩”……这些振奋人心的台词,也就是千万观众的心声。所以,马师曾抗战粤剧团到处演出,观众反映空前强烈,有时台上唱,台下观众也齐声和唱,场景气氛热烈,艺术效果感人,至今仍展现目前!
桂林、柳州等城市相继陷于日寇手中之后,马院长率团困处贺县八步镇一隅,仍带着积劳吐血之病躯,登台义演筹款。
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马院长不顾当时处境艰辛,从香港回到广州参加抗美援朝演出等活动,这种爱国之情,对当时旅居境外的广东艺人,起到一定的号召作用。
1955年,马院长回到祖国怀抱,在广州定居后,兢兢业业为粤剧艺术工作,为人民工作着。他的努力,促进了粤剧事业的发展,其成就是超越了他过去任何一个时期为粤剧艺术作出的贡献的。1956年马院长率广东省粤剧团进京演出《搜书院》,周恩来总理看戏后,对马院长的艺术评价甚高。自然,这也是对粤剧的评价。周总理当时誉粤剧是祖国百花园中的“南国红豆”。《搜书院》、《屈原》和《关汉卿》是马师曾后期舞台艺术中的精华,剧中主角谢宝(《搜书院》)严肃正直,又慈爱幽默的艺术形象,被树立舞台之上,给人以难以忘怀的魅力;马院长饰演屈原一角,也深刻有力地表现出这位爱国诗人忧国忧民,以死进谏的高风亮节。1958年,马院长参加改编,从舞台搬到银幕之《关汉卿》,则是马院长在艺术及政治理想又攀上了一个高峰的体现,当舞台上朱帘秀一角表演一曲《蝶双飞》之时,马院长在长达8分钟的唱腔过程中,作了无言的衬托表演,把当时关汉卿的思想感情,从他的脸部和身段动作之中,表现得如此细致深刻、酣畅淋漓;他的台风神韵,使人感到他已融入曲中,马师曾与关汉卿二人已“浑然一体”了。
马院长的古文修养颇深,书法很为人称道。他生前自篆一印,镂文曰:“学而优”,仅取孟子“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句中前三个字,其寓意甚深。其一:马院长本人先读书而后习艺。我理解其意,虽艺有所成,不忘文化为本;其二,必须努力学习,方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艺人;其三,亦寓意“优而学”,即当了粤剧艺人,更须努力学习,勤奋上进。因为,如果缺乏中国历史知识和文学修养,对艺人搞艺术创作,实为一大障碍!上述情况,未能表达我对良师马师曾先生悼念之情于十一,倘能对粤剧艺人之进取和发展粤剧艺术有若干推动作用,则于愿足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