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桐君其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7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桐君其人
朱守道
马年春日到桐庐小住,几位好友约我夜上桐君山上看看。山上祠中供奉的桐君是位鹤发童颜的布衣老者,面带微笑,随身携带的药葫芦,为他的身份下了注脚,用现在的话讲,他是位乡间郎中。祠堂宽敞,老人并不孤寂,在他两侧,恭恭敬敬站立着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孙思邈、李时珍等一排名重千古的大医学家,他们神情专注、垂手侍立,像是聆听老郎中的训导。看这情景,你会觉得老人慈祥的笑脸上透露出几分威严。
听介绍,桐君是黄帝时代人,梁陶弘景《本草序》、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都以敬畏的口吻介绍老人“采药求道,……止于桐庐东山,”“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桐君在药物学方面的造诣是相当惊人的,他以超群的才赋和胆识,首开人类药物学研究之先河,称他为人类药物学始祖是不会错的。像这样一位名声显赫的药物学家,若凭他的十分之一本事,跻身社会名流,当个御医什么的,已绰绰有余。若要讲点经济效益,收入也定然十分可观。天下仅此一家,漫天要价你也没招!
实际上,桐君老人十分清贫。据《浙江通志》记载,桐君住在县东山隈桐树下,时常攀援绝壁、深入幽涧野岭采集百草,然后回到东山支鼎架薪、炼制丹膏。无数伤痛患者来此求治。老人济世为民、妙手回春,治愈者分文不取。他长年吃在桐树下,住在桐树下。百姓们感恩戴德之余,问其姓名,老人笑笑,指了指身后那株鳞皮开绽的老桐树,算是回答。人们望树生义,称其“桐君”。为纪念这位长者,后人以此命山,并辟一祠,历代瞻仰者络绎不绝。
人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高的名誉地位,而在于为社会、为人民作的奉献。桐君老人不过一山野之叟,连真实姓名都没留下来,却赢得后人的拥戴和赞颂。这个道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
      朱守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