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石化建设新篇章——写在上海30万吨乙烯一阶段工程竣工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8
第1版(要闻)
专栏:重点工程巡礼

  石化建设新篇章
——写在上海30万吨乙烯一阶段工程竣工之际
本报记者 萧关根 刘士安
1990年春天,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建设揭开了一页新的篇章。国内又一套30万吨乙烯装置——上海30万吨乙烯一阶段工程,经过数万建设者1000多个日日夜夜鏖战,即将在4月初胜利打通全流程。
上海30万吨乙烯一阶段工程每年可向社会提供50多万吨紧缺的石化产品,替代部分进口产品,节约外汇1.5亿美元。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生产120多万吨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化工原料,对发展上海的化工、轻工、纺织和建材工业,繁荣市场,扩大出口,都有重要作用。
上海30万吨乙烯工程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揭示了成长中的中国石化工业,今后的建设道路该怎么走。
    终于落到了放心的地方
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上,乙烯年产量已达到6000万吨,美国2亿多人口,年产乙烯2000万吨;日本1亿多人口,乙烯年产能力是500万吨;我们11亿人口的大国,去年乙烯产量不足200万吨,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978年,我国买进了4套30万吨乙烯装置。前3套分别建在大庆、齐鲁和扬子。这4套装置建成后,我国石化工业将登上新的台阶。
第4套30万吨乙烯装置建在哪里?几经争论,几经权衡,最终于1983年5月确定放在上海。
上海30万吨乙烯工程及其加工配套的生产装置共有14套,是“三点一线”布局:工程的“龙头”——乙烯和乙二醇、聚丙烯等6套装置建在金山的上海石化总厂,氯乙烯、聚氯乙烯、烧碱3套装置建在吴泾的上海氯碱总厂;顺丁橡胶建在高桥石化公司。金山生产的乙烯通过55公里长的管道送到吴泾。工程建设分两步走,一阶段工程集中在金山和吴泾两地。
这一布局,显示了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和国际战略眼光。
上海虽不靠近大油田,但它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优势和老石油化工基地的潜力。上海石化总厂经过一期、二期建设,具备了强有力的群体优势。这个成熟的“母体”有能力为30万吨乙烯工程“新生儿”哺以乳汁。
上海石化总厂拥有一支从基建指挥到设计、施工的建设力量,积累了从建设到生产、管理的丰富经验。在金山、吴泾、高桥,有工程建设所需的公用配套工程和储运设施,工程的用电和用气只需老企业挖潜便可解决,不必另起炉灶,仅此二项便可省下一笔可观的投资。金山可以依托上海市强大的经济、金融、科技力量和口岸创汇能力。在金山,有水的优势;在金山,可以向滩涂要土地,不占农田。一阶段工程投产后,30万吨乙烯装置尚不能满负荷生产,但石化总厂原有乙烯装置的后续配套装置可以施展身手,使它的开工负荷率达到90%以上。
把大型石化基地建设在上海,是可以放心的。
    创借钱搞大工程建设的先例
这是一个特别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七五”计划盘子里没有纳入上海30万吨乙烯工程,一阶段工程所需投资36亿多元,全部都要由企业自筹、自贷、自还。
全部采取集资的方式建设大规模重点工程,这在新中国重点工程建设中是没有先例的。
石化总厂为30万吨乙烯一阶段工程集资10.6亿元人民币和1.8亿美元,承担这样巨额的债务,压力是相当沉重的。工程如果不能按期建成,每拖一天就要付出40万元的利息,如果不能及时归还外方贷款,金山部分30万吨乙烯工程的部分固定资产将被迫抵押给外国人。
债务风险可能带来的严峻后果,已不仅仅是悬在领导层头上的利刃,更使数万建设者如芒刺在背。从1987年5月10日打桩机响起第一声轰鸣,整个金山、吴泾工地便弥漫着背水一战的气氛。
1988年,在金山工程最困难的时候,2.6万名工人在现场施工,而工程的帐簿上只有7000元资金,仓库里仅剩5吨水泥,总经济师每天一大早赶到银行门口去“上班”等钱。那时,除了保证按时发给工资外,其他费用一律停止支付。对此,谁也没讲一句怨言。
“不分基建生产,不分甲方乙方,不分前方后方。”无数双温暖的友谊之手伸向金山,伸向吴泾,伸向30万吨乙烯工程。
浙江省压缩自己的建设项目,把从牙缝里挤出来的1.8亿元投放到金山,购买乙烯装置生产的产品。
应该向建设单位要钱的施工单位金山石化建筑公司,反而一下子借出3000万元给石化总厂。他们说,宁可自己一年损失200万元利润,也要保证工程进展下去。
吴泾工程急需美元,不得已要用日元去买,而当时的汇率相当高。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主动为氯碱总厂临时拆借1120万美元,使企业避免了几十万美元的损失。(⑴⑵)
1988年初,上海甲肝流行,夏季又逢罕见的高温酷暑,到7月底,金山部分年计划投资额只完成30%。谁也不甘心让工程延误在自己手里。一个钱要当两个钱使,一个人要抵两个人干,施工队伍喊出了“宁可瘦掉几斤肉,不让工程进度脱节”的口号,日日夜夜突击在工地上。这一年,投资额超额完成5%。
三年建设下来,上海30万吨乙烯一阶段工程没有突破基建规模,没有突破总投资,没有延误建设工期,这在大型项目中是不多见的。事实表明,这次投资体制改革的实践尝试,获得了成功,在不要国家投资建设大型项目的道路上,当了可贵的开拓者。
    一切由我们作主
上海30万吨乙烯工程的几套装置,分别从日本、意大利、美国等国引进而来。各国公司派驻在工地的商务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工程建设作了许多指导帮助。去年“六·四”以后,外方人员纷纷奉命撤离回国。7月底以前,外方人员全部返抵工地,日本东洋公司和日本日立公司的专家察看了金山乙二醇装置安装现场后,十分惊讶:“想不到我们不在,你们的进度反而加快了!”
在18年建设中形成的“艰苦创业、科学求实、团结进取、忘我献身”的“金山精神”,已哺育了三代金山人。他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庞大复杂的进口装置面前不自卑。对于外国专家的经验不盲从。乙烯厂副厂长戎光道和车间主任吴曙民都是1973年进厂的一代金山人,参加过第一套11.5万吨乙烯装置的安装。他们说,在我们这里安装的设备,不管是哪个国家引进,都要由我们来作主。吸取前三套30万吨乙烯装置的经验,戎光道和同伴们一起提出了“倒开车方案”,就是在投料前,使后面系统建立起工况条件,使装置启动前尽可能地把问题暴露出来,培训操作工人进行排除。1989年12月10日,按“倒开车”方案,30万吨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经过16小时15分钟连续运行后,顺利产出了合格的丙烯、乙烯。这是目前国际上同类装置中开车时间最短的一次。日本专家连声说:“你们的水平是最高的,以后请你们帮助我们公司到别的国家开车去。”
辛勤的汗水浇灌着30万吨乙烯一阶段工程在上海开花结果。乙烯装置开车时间比合同期提前6个月,聚丙烯装置提前9个月,乙二醇装置提前9个月,烧碱装置提前6个月,聚氯乙烯装置提前2个月。所有装置都是一次开车成功。建设这样的装置,国际上一般要花48个月左右时间,而我们前后只有35个月。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