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改善投资环境 坚持对外开放——四位特区市长、人大代表采访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8
第4版(两会新闻)
专栏:

  改善投资环境 坚持对外开放
——四位特区市长、人大代表采访记
本报记者 孟晓云
一、相约五次,才见到厦门市市长、人大代表邹尔均。这位务实的市长一到北京,就马不停蹄地为新上的台商投资区配套工程和聘请专家而奔波。“台资的迅猛增加,加快了厦门市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步伐。而台湾投资的涌入是随着两岸放宽探亲限制开始的。”邹尔均说。
厦门经济特区发展速度较快,1981年只有2.5平方公里,目前已发展到260平方公里,累计协议投资24亿美元,经批准的与外商和台商协议的项目达700多个,目前开业的已有360多家,经济效益都很好。
邹尔均对记者说:“致力于建设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是当务之急,光有优惠政策还不够,还要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为了向‘三资’企业输送人才,我市调整了教育结构,办了一个职业大学,6年来对口培养了2000多名大学生;厦门的中学生有44%是职业高中的,让‘三资’企业到中学去选拔工人。这些工人一上岗很快能掌握技术;为了提高劳动力技术素质,我们还办了12个技术培训中心,对工人进行轮训。所以,外商最满意的是我们的工人。”
二、珠海市市长、人大代表梁广大,自称这几天“上窜下跳”。会余,他穿梭于海关、经贸部、财政部、国家计委之间,四处宣传珠海经济特区10年的建设成就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希望各部门为经济特区开绿灯,“至少要给予我们理解和支持”。梁广大热情而执拗。他说:“珠海是有吸引力的,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国外投资势头未减,今年1—2月签订了43个合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9%,外商投资额今年1—2月比去年同期增长56.2%。客商由个人发展到财团,由单个项目发展到连片开发。”
珠海市政府为改善投资环境,在抓“硬件”的同时,也注意抓“软件”。一是成立外资服务中心,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准;二是清理不合理的收费,“只有税收低、劳务低、收费低才对外商有吸引力”。梁广大说。他始终把方便外国投资者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为了有利于开放,这次他到北京有一项任务就是向海关和公安部门请示,要求珠海海关由定点开放改为24小时开放。
三、汕头市经济特区把着眼点放在利用外资兴办实业上。人大代表、汕头市市长陈燕发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样几个数字:今年1—2月,汕头与外商签订合同230项,外商直接投资6977万美元,这两项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2%和54%。外商投资汕头兴趣之所以有增无减,是因为汕头经济特区调整了特区土地征用和开发建设的管理体制,实行统一征地,集中配套,分块出让,多家开发,依法转让等办法,做到成片开发,兴办企业。与过去相比,投资额大、档次较高、投资范围扩大,是这一时期外商投资的新特点。
目前在汕头开办的“三资”企业,经济效益都不错,其中以塑料、时装、陶器等行业盈利最丰,对外商颇具吸引力。
四、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兴办的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就有目共睹。10年来,他们利用外资达27亿美元,兴办了2500多家“三资企业”,1989年出口总额达21.7亿美元。怎样才能进一步搞好对外开放呢?深圳市市长李灏强调,在继续抓好电力、供水、机场、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同时,要下功夫抓“软件”,深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李灏向记者透露,今明两年,深圳将有新的改革措施出台。他们在继续搞好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住房、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以外,还将深化和完善产权转让的改革,形成产权转让市场,使企业形成自我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在金融改革方面,深圳将抓紧筹建证券交易所,完善资金市场;另外,还要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以社会保险个人专户为核心、自我保障和社会共济相结合的保险制度。
李灏说:“我们的想法是,通过深化改革使特区逐步建立起一种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得到较好结合的机制,使特区的企业能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好地按国际惯例办事,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使外国的投资者更加放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