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希望与信念的诗章——观电视剧《悬崖百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8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希望与信念的诗章
——观电视剧《悬崖百合》
蔡体良
陕西电视台拍摄的8集电视剧《悬崖百合》(原著沈大力,导演王苏源),像一首抒情的儿童叙事诗,述说了当年延安保育小学一段感人肺腑的往事。虽然这段艰苦卓绝的奋斗一页已被翻了过去,但是并没有被人们所遗忘,当荧屏上再现40多年前这一幕幕场景的时候,那血与火的洗礼,凛寒、饥饿和疾病的严峻考验,眼泪与欢笑的交织,将人们带入了革命的大摇篮,带入了特殊历史的岁月。
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剧中通过一块红红的玻璃片作象征,串缀起动人、闪光的忆念碎片,将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期间,“保小”300多名6岁至十来岁孩子的生活、学习作了严峻却又热恋般的纪录。特别是1947年春撤离延安后,在八路老师们保护、引导下的“长征”:风餐露宿,跋山涉水,险境恶途,历时2年中走了近2000里路的壮举。剧中虽是以今天云崖对这段往昔峥嵘年华作了深沉的回忆和审视,然而,让我们看到的潺潺的延河水、屹立的宝塔山、座座的窑洞、火红的百合花、硝烟阴霾的战场,等等,都是从孩子们的视角,从剧中小主人公云崖、朵朵等孩子的眼睛里获得的。尽管带着幼稚的拙气,童心般的旨趣,却是真诚的,撩拨和调动着观众情感的触角、思虑人生的况味。
我们认为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透亮的,富有想象力和洋溢着乐观的精神。剧中贯连的种种生活片断,如借用红玻璃片过滤周围的世界,寄寓着孩子们的理想;小云崖捅纸窗放掉小蜻蜒的纤纤童心;以及吃蜢蚱、挑血泡、捡炮弹皮等,都是从孩子的眼睛折映的。是他们的语言和行动,他们的思维和理解,在视觉化的过程中,没有作成人化的拔高和人为的扭曲。从而,让人们看到了更真切的世界,看到没有被亵渎的、纯洁美好的孩子心灵,他们的心田是一块真正的乐土:坦诚、友爱、信任、同情、欢乐。我认为这里正蕴藏和褒扬了延安的精神。
作为儿童电视剧,我看到了编导者怀着一颗不泯的童心,尽管表现的是残酷的战争岁月和艰辛的环境,但他们着意于诗情画意的渲染,展现了孩子生活的情趣。当然,从孩子的眼睛去看特定的历史踪迹,很难求全,难免稚拙。
总之,电视剧《悬崖百合》不是一首普通的诗章,不是一曲浪漫的歌。它凝聚着希望和信念,像悬崖上朵朵美丽的百合花那样,一片纯真,一派生机,令人难以忘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