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不要人夸好颜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28
第8版(副刊)
专栏:

  不要人夸好颜色
晓云
初迈进编辑部的大门,主编向我介绍:“这位是老杨,原来《大公报》的老校对。退休了,现在聘请到咱们这里。”老杨站在我的面前,嘴边挂着谦和的笑。高高瘦瘦,脸上细密的皱纹,看上去比60出头的年纪还要老。我客气地点点头,未加留意。
一份改抄成繁体字的稿件,放在我的办公桌上,那工丽而又遒劲的字体使我一愣。面对老杨,我情不自禁地赞叹:“您的字可真漂亮!”“哪里,哪里。”他连连地摇手,带着谦和的笑。
在刚刚送进编辑室的校样上,我看到两个用铅笔划的问号,那是两个少见的偏僻的字,在问号旁,另写着两个铅笔字。我翻看了原稿,又查对《辞海》,这是作者错写,而我审稿时又没有看出来的两个错字,老杨在校对时把它们纠正了。我忐忑着,投向老杨的目光中泛出了敬意。一个熟练的老校对,他的文字水平,并不亚于一个不成熟的编辑。
中午吃饭,老杨拿着一饭盒菜,笑呵呵地分夹到我们几人的碗里:“这是我老伴儿烧的,你们尝尝看。”“好吃!”“真香!”我们由衷地夸赞。小吴介绍:“老杨家的伯母可贤慧了,烧得一手好菜。对老杨可是体贴入微呢。”老杨高兴地笑着:“什么时候,你们几个到我家去,叫我老伴儿给你们好好烧一桌菜。”
常常地,他拿着一铁盒点心,走进我们办公室来,于是,我们蜂拥而上。看着我们贪馋的吃相,他微笑着,谦和,慈祥。
我不解地问小吴:“老杨家里经济条件挺好,不缺钱花,伯母又把他侍候得这么周到,他干嘛不在家里享享福,还要每天早出晚归地来坐班?”小吴答我:“你不知道。老杨原来身体挺不错,也没什么病。退休在家不到一年,精神越来越差,身体也每况愈下。还是伯母了解他,对他说:‘你还是出去工作吧。’这不,到这里来上班以后,他的身体又好了。”
那天,我穿着一件新做的连衣裙,走过老杨身边,担心着老年人看不惯,我有点不好意思地问他:“您看我这件衣服是不是艳了点儿?”他眯起眼,细细地打量着,带着微笑,“我看,你还应该穿得再鲜亮再漂亮点儿,这件还素了。”我舒心地笑了,多么好的老人!
十年中,好几个中青年校对,来了,又走了。校对室像是跳板,一但拿到了业余大学的毕业文凭,就想方设法调到别处去做编辑。是呵,编辑已是为他人做嫁衣,何况校对?一本书出来,有谁会想到校对?老杨,依旧用他漂亮的字体,一丝不苟地抄写着一篇又一篇稿件;在一份接一份的校样上仔细地审阅着,不仅查对原稿,还修改着编辑们疏漏或未能看出的错字病句。
两年前,晴天霹雳,伯母得了不治之症,不到半年时间,就撒手而去。我同情地担忧着,老夫妻相敬如宾,几十年相伴相依,老杨可承受得住这一沉重的打击?
两年过去了,老杨比以前更为消瘦,更显苍老。眉眼间,有时会隐隐露出一丝落寞,几分怀念。只是,他的工作,依然如旧。清早来,傍晚归。常常地,下班后,他还带回去一份校样,没有了伯母,他对校样,更加需要,愈加依恋。
有他在,我们仍然能经常吃到甜甜的小点心,看着我们大吃大嚼,他的脸上,又浮现出了微笑,慈祥地,谦和地,欣慰地……
我忽然思及,十年相处,我怎么没想到向他讨一幅墨宝,70余岁的老人了,若是退休,也可留作纪念。
我向他提起,他微笑着点头。第二天,一幅散发着墨香味儿的书法摆在了我的桌上,透过那苍劲凝重的笔体,我的眼前闪现出一位活得平凡而又丰实的老人。柔绵的宣纸上,抄写着两句元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