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3阅读
  • 0回复

巨额贷款阻滞在哪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01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资金问题面面观

  巨额贷款阻滞在哪里?
本报记者 施明慎
北京三里河,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大楼。每天都有一批批人风尘仆仆,从全国各地赶到这里。来者不管是部长、省长,还是厂长、经理,都心急火燎,一致强烈要求增加贷款。
各路人马无不恳切陈情,强调急需。沿海地区自恃经济发达,多投入可多产出,要求先走一步;贫困地区称长期落后必须加快步伐;少数民族地区要求给予照顾;农业部门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重点建设单位说能源、交通要优先发展;大中型企业急呼正在“等米下锅”……
应该承认,方方面面的理由都很充足。然而,银行的同志望着一组组庞大的数字,多数时候只能报以无可奈何的摇头。是银行做事太绝,断然“卡脖子”吗?非也。
倾斜的天平
近年来,在企业界流传着“信贷员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的说法。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厂长对记者说,无论工作多忙,只要一听说信贷员来了,我们丝毫不敢怠慢。为什么这样客气?原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很少,生产经营都得靠银行贷款。一旦银行资金供应不上,企业就可能停工停产,因而争取银行贷款成为第一要事,见了信贷员就像见到“财神”一样,哪能不殷勤?
其实,银行的同志并不轻松。千家万户要钱,数额越来越大,银行一家怎能包得起?
据统计,1988年与1983年相比,国营企业定额流动资金增加2266亿元,而银行贷款增加达2455亿元,后者比前者多189亿元。198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4500亿元,其中竣工投产交付使用的近2000亿元,起码需要银行新增铺底流动资金几百亿元。1989年粮食、外贸、煤炭、石油系统财政应补未补的政策性亏损不断增加,约400亿元,银行要支持企业维持经营和继续发展,又得垫付大量资金。此外,财政向银行借款和透支以及通过银行购买债券间接透支的数额近年来也有增无减……资金供应天平的过份倾斜,致使银行贷款成倍增长。1988年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比1983年增长1.67倍,去年又比上年增18.3%,大大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近两年,国家为了抑制过热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实行财政、货币“双紧”方针,贷款规模有所压缩,但是资金供应总量仍然不小。1989年,除各家专业银行积极筹措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的日常需要外,人民银行几次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需要。其中8、9、11月份共安排启动生产资金254亿元。今年2月又拿出80亿元来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据知情人士透露,为了向经济建设“输血”,银行可谓竭尽全力,甚至动用了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但长期这样超负荷苦撑,后果将会是什么样呢?
巨大的漏斗
令人更加不安的是,银行职工辛辛苦苦,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甚至搞起了“储蓄大战”,而贷款发放下去,许多贷款竟“有去无回”。
一位“老银行”告诉记者,前一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热衷跑步(部)向前(钱),拚命上项目争投资,占用了银行大量资金。有的单位为了使基建项目获准上马,采取化整为零,少报投资的办法,明明需要3000万元投资只报2000万元,留下资金缺口一点一点“钓”银行贷款;有的项目因压缩基建而下马,非但不能产生效益归还贷款,反而将已投入的资金压死了;有的基建或技改项目事先缺乏周密的可行性研究,待资金投入建成后,却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归还银行贷款遥遥无期。上述原因造成了巨额逾期和呆滞贷款。
去年三四季度以来,企业产品滞销,成品资金急剧上升,数百亿元的流动资金贷款又被“吃掉”了。据中国工商银行对4万户国营工业生产企业调查统计,1989年9月末流动资金贷款比年初增加273亿元,而企业的产成品资金增加了342亿元。到1989年底,用于国营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增加到491亿元,此时,企业的成品资金已近1000亿元,其中非正常占压的资金近400亿元。不难看出,银行新增流动资金贷款绝大部分都压在这些库存产品上面了。
据分析,企业成品资金上升,既有政策调整、市场疲软的因素,也有产品不适销对路、企业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据天津市化工、医药、纺织、一轻、二轻5个局1989年底对503种产品销售调查,发现滞销产品有152种,占27.5%,比上半年上升10.5%。
按照常理,企业应迅速停止滞销产品的生产,用削价处理得到的资金,转而生产畅销产品或开发新产品。但是在现行体制下,一些企业存在为生产而生产的倾向。北京某无线电厂在其产品1988年售价低于成本,已亏损40万元的情况下,1989年又安排生产5000余台,带来潜在亏损69.5万元,至今已占压银行贷款2000余万元。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处理积压产品会影响职工工资收入或戴亏损帽子,宁肯让产品躺在仓库里,而靠银行贷款“输血”过日子。反正利息占成本比例很小,占用银行一套、两套资金没什么了不起。
旧的贷款没有偿还,继续生产又要投入资金,再向银行伸手,这样的企业在全国有多少?如此循环反复,投入多少,占压多少,有借无还,使银行信贷资金中长期资金占用逐年上升,发放贷款由过去主要运用稳定的财政、企业存款,变为主要运用流动性较强的储蓄存款和增发货币。截至1989年底,全国银行、信用社系统贷款大于存款3400多亿元。表面上,对信贷资金的过度需求以及低下的资金使用效益影响银行一家的利益,实质上长期超负荷运转只能迫使银行超经济发行货币来填补亏空,最终导致货币贬值,再度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于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是极为有害的。
走出困境
大量事实证明,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不能再单纯依靠银行增加资金投入,而要把缓解资金紧张的立足点,放在挖掘潜力,搞活现有资金上。
究竟怎样才能使死滞的资金流动起来?记者为此走访了一些企业界、银行界的同志。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多在扩大销售、疏通渠道上作文章。今年春节前夕,陕西省工商银行联合13家国营批发企业送工业品下乡,并且规定,凡基层零售企业和三级批发企业选购商品所需的资金,银行在贷款利率、资金结算上给予优惠和方便。结果仅3天时间就成交了1800万元商品,商业部门和农村顾客皆大欢喜。这个信息令人振奋,表明农村消费品市场仍然有待开拓,商业部门在改进服务、促进销售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可做。
当然,改变产成品资金严重占压的状况不是商业部门一家的任务。普通彩电、大型冰箱销售疲软,而北京两家电视机厂推出的平面直角遥控彩电深受消费者青睐,在国华商场一天就卖出180台,广州南方大厦百货商店试销小型高档冰箱,顾客闻讯排队购买,一天就售出150台。这说明只要产品符合需要,就不愁没有销路。工业生产企业只有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为市场提供品种繁多、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最终救活自己。
一些经济界人士提出,从根本上防止资金死滞,还必须改革投资体制,完善投资计划。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建、技改项目,要拨足资金,并将配套流动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否则不能立项开工。
从长远打算,企业是生产经营的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自我积累能力。
如今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逐渐认识到靠人不如靠自己,开始下决心从财政、企业留利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据了解,江苏、江西、柳州等地已补充了几亿元,数目虽然不够多,但是,迈出了这一步,终究是可喜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