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纪念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01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纪念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
李惠生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缦的轻纱。喀秋莎走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这一曲难忘的《喀秋莎》,在战前就已响遍了苏联辽阔的国土,卫国战争期间更是响彻了前线和后方。战壕里、沙场上、行军途中的战士,在这首歌中听到、看到、感觉到身后有坚实的后方,有阳光灿烂的家乡,有苦苦等待着他们的心爱的姑娘。这歌使他们勇气倍增、一往无前。工厂里、田野上、被围困城市中的人们,在这首歌中听到、看到、感觉到有机智顽强的战士在浴血奋战,有无敌的勇士驰骋战场,猖狂的入侵者必定灭亡,苦难会过去,生活将重新洒满阳光。人们是这样地爱这首歌,他们不满足于演唱它,吟颂它,还要对它的词和曲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再创作”,战时竟有100多首大同小异的《喀秋莎》先后问世,战士们甚至把当时出现的新型火箭炮也亲昵地称之为“喀秋莎”。直至今日,苏联的千家万户中还不时会飞出《喀秋莎》的声音。
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手握一支神奇的笔,饱蘸着人民的爱与恨、汗水和眼泪,不仅写出了《喀秋莎》,还写出了几百首为人称颂的抒情诗。其中很大一部分被配上乐曲,为千百万人所歌唱。
在那场吞噬了将近1/10苏联各族人民的惨烈战争中,诗人歌唱人民的勇敢无畏,智慧坚强。在《雾啊,漫天的大雾》中,我们看见游击队员正告别亲爱的森林和草原,告别心上的姑娘,踏上遥远的征途,不杀尽顽敌誓不还乡。在《再见了,城市和村庄》中,共青团员整装待发,叮嘱女友不要悲伤,耐心等待他们凯旋归来。在《敌人焚毁了我的家园》中,那从前线回来的士兵正在家园的废墟上,向亡妻的荒坟献上一瓶苦酒。他吞下了仇恨,咽下了悲伤,索紧皮带,重整军装。他要重新投入战斗,迎接胜利的曙光。
在诗人的笔下,祖国就是那风景如画的故乡,就是那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他歌唱金色的麦浪,湛蓝的天空,春天花园里五彩缤纷的娇艳花朵;他歌唱林间的小径,无际的田野;歌唱那“整夜啁啾在麦地里的鹌鹑”,还有那“晚间徘徊在乡村土路上的孤独的风琴手”……
伊萨科夫斯基的语言也像大自然一样清新、明快、简洁、自然。几乎他的每一首诗读起来都朗然上口。这,恐怕就是为什么这位诗人被谱成歌曲的作品如此众多的缘故。
在伊萨科夫斯基的诗作里,有一首题为《候鸟飞翔》的诗,震撼了许多人的心:
“……
候鸟在飞翔,
寻找着逝去的夏日。
它们飞向遥远的异乡,
飞向温暖的国度。
可我,亲爱的祖国,
决不离开你一步。
我不需要别人的阳光,
也不需要陌生的沃土。”
诗人把自己对祖国大地的眷恋和一片深情在这首诗里表达得如此真挚,无怪它深深印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里,唱在千千万万人的口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