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过硬支书尹志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02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过硬支书尹志秋
金希光 李凌沙 曾德凤 郭跃进
湖南省邵东县崇山铺乡山河村,坐落在荒僻的山冲里,过去一无电,二缺水,三不通公路。群众说:“不管哪个当书记,解决了这三大难题,就喊他三声万岁。”如今,这个村不仅解决了三大难题,而且以其坚持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及良好的社会风尚而引人注目。说起这个变化,当地不少干部群众异口同声:“山河有个过硬的支书。”
(一)
这个过硬的党支部书记叫尹志秋。他从1976年当村支书以来,便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赋予了改变山河面貌的事业!
1978年冬天,区里奖给山河一台手扶拖拉机,望着这台拖拉机,尹志秋竟发起愁来:“村里没有公路,怎么运回去?”他回村和支委们商量。支委王喜云兴奋地说:“这奖品是全村的光荣,抬都要把它抬回来!”第二天,尹志秋、王喜云带了一伙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手扶拖拉机连拖带抬弄回来了。
第二年秋收之后,支委开会研究修公路。尹志秋说:“我作为山河村的党支部书记,拚出命去也要带领群众把路修通!”一番话说得支委们心里火辣辣的。“卖家产、卖土地也要把公路修通!”一个支委冒了一句,大家齐声赞同。随后分头发动群众,筹集资金。很快,全村400多男女劳力一齐上阵,辛苦一个多月,终于修通了公路。那些天,尹志秋两头摸黑干在工地,饱一餐,饿一餐,人都累瘦了一圈。
十余年来,他的汗水与山河干部群众的汗水流在一起,化作了蜿蜒的公路,化作了根根银线,化作了条条渠道。随着公路和电的解决,村里办起了汽车队、石灰厂、料石场、灯泡厂等企业,扩大了煤矿的规模。1988年人均纯收入就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096元。全村316户,没有非法赚大钱发大财的,也没有短吃少穿过不去的。
(二)
山河原来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政府千好万好,就是不管敬老。”尹志秋决心要管好这件事。他当支书后,村里除了照顾好五保老人外,还开展了各种敬老活动。1984年正月初六,村里将全村行动方便的80多位老人请到村部开敬老会。村干部你泡茶,他敬烟,问寒问暖,还给每位老人发了苹果、白糖、毛巾、保温杯,就像孝顺的儿女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良美组的一位中年农民看到这动人的场面,想起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深感内疚,连忙把单独生活了11年的年迈父亲接到自己家中。从这以后,村里每年都开敬老会,并在村广播站的“山河新闻”中,经常表扬尊敬老人的事迹,批评不尊敬老人的行为。敬老渐渐蔚然成风。
在一次敬老会上,老人尹宝华、李光中各提着一挂鞭炮,要求上台讲几句话。上得台来,却激动得不知讲什么好,连声高呼:“共产党万岁!”台下顿时响起一片激昂的口号声,不少老人的眼角闪出晶莹的泪花。
村党支部赢得了老人们的心,党支部号召禁止赌博、破除封建迷信、婚丧嫁娶移风易俗等,都得到了他们热情的响应和支持,使山河村赌博、迷信活动趋于绝迹;虐待老人会遭到广大村民的唾弃;被子、衣服晾在外面放得下心,不少村民下田干活家里不锁门……
人们赞叹说:“山河的社会风气,胜过了50年代!”  (三)
山河村村部一间饭堂的墙壁上,残留着半张纸色发黄的条幅。条幅上原有这样四句话:“本职工作何须酬,贪财受贿当自羞;组织委托常自勉,不义之财决不收。”这条幅背后有一个故事。
那是1983年的一个晚上,来村里修补汽车轮胎的一名个体户悄悄将4瓶酒、一条烟和30元钱送到了这间当年是尹志秋住房的桌上。尹志秋一见,当即要这个人把钱和烟酒统统拿走。不管对方如何纠缠,他坚决不收,并秉公核减了对方多报的100多元修理费。事后,尹志秋写下了这个条幅,以经常自警和自勉。
1984年,区里为了鼓励村办企业发展,规定可以从村办企业所得利润中拿出5%—10%作为村干部的奖金,支书可拿其中的40%。照这个标准计算,1985年山河村的干部可得奖金6500多元,尹志秋可拿2700多元。但尹志秋说:“这是集体的钱,我没有资格拿。”硬是一分钱也没有要。年终评定村干部的补贴时,村民代表会议定支书应拿420元,但尹志秋只肯拿370元。他还为自己少要补贴找了一条理由:“420元是工作打满分的标准,我的工作还没做好,至少要减50元。”
支委和村委们都自觉学尹志秋。有人给11名支委、村委算过一笔帐,近5年来,他们少拿的奖金、补贴至少超过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